寶寶鼻子太干總摳怎麼辦?教你5個潤燥方法

許尤佳

2020年11月02日08: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秋風起,氣候干,皮膚糙,鼻子痒。一進入秋冬季節,空氣中的水分好像和暑氣一起消失了,孩子的皮膚都變得干燥粗糙起來,最明顯的就是鼻子開始不舒服。

如果發現孩子最近小手不安分,不是愛用手指摳鼻孔,就是用手背揉鼻子搓鼻子,平時擠鼻子、抽鼻子的小動作也變多了……那就要注意啦!秋季不僅皮膚干燥要抹“香香”,鼻子也會干燥,也需要屬於它的“潤膚露”。

經常揉鼻=干燥上火?

有時候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很多寶寶一到秋天,打噴嚏、揉鼻子的次數直線上升。有家長可能不以為意,“秋老虎嘛,喝點涼茶、煲點靚湯,清清火滋潤一下就好了。”有的家長也可能以為孩子只是易感體質,所以會經常有感冒症狀。

但等家長發現寶寶出現雙眼紅腫、頭疼耳朵疼時,才反應過來,這可能是過敏性鼻炎。一旦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孩子的過敏性鼻炎就很難好了。

4小動作+4大症狀,及時判斷過敏性鼻炎

揉眼睛、揉鼻子、抓扯耳朵、做鬼臉,當寶寶出現這些小動作時,要警惕過敏性鼻炎。突發性的鼻痒、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子堵塞反復發作,是過敏性鼻炎的4大症狀。

注意:過敏性鼻炎和感冒也經常會被家長混淆。具體怎麼區分,日常如何調護,建議在本平台搜索“過敏性鼻炎”學習。

寶寶鼻子出血

仰頭、塞紙巾等老辦法別再用了!

秋冬天氣干燥,寶寶常常忍不住去搓揉鼻子,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就容易導致流鼻血。

孩子流鼻血了,許多家長都會搬出用了幾十年的老辦法——“仰頭止血法”和“棉球塞鼻法”。然而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止血方法。若鼻血倒流到氣管,也不是鬧著玩的。

正確止鼻血的方法:先讓寶寶的身體保持一定幅度的前傾,用手指掐住鼻翼兩側止血。有條件的話,可以用冰袋或涼毛巾敷於孩子鼻梁、鼻根部,促進血管收縮,進而止血。正常情況下,10~15分鐘即可止住鼻血。

內鎖水,外增濕

和鼻子干燥說拜拜!

秋天要想保持寶寶鼻腔濕潤,還得從內到外找到緩解干燥的具體方法。

1.少量多次勤喝水

一般來說,身體感到干燥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水了。要給身體補補水,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喝水。

秋冬季多喝熱水,能夠增強體內的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鼻腔血液循環,減輕鼻子干燥的症狀。給孩子喝水,還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有新聞說給孩子猛灌水導致水中毒,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合理的飲水方法,可以按孩子體重來估算:1歲以內每天120ml~160ml每千克體重,1~3歲每天100ml~140ml每千克體重,3~6歲每天90ml~110ml每千克體重。注意,以上建議飲水量還包括了飲食搭配攝取的水分,家長喂水時要靈活應對。

此外,家長也要注意,孩子喝進肚子裡的水,並不能完全轉化成津液“為己所用”。比起溫水,粥水更能濡養脾胃,被身體吸收。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孩子秋多食粥,且最好在早餐喝粥,能溫柔地喚醒脾胃。

2.蔬菜瓜果緩干燥

水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對鼻黏膜上皮的恢復很有用處,能幫助改善鼻子干燥的症狀。

秋季可以給孩子常吃蘋果、石榴、葡萄、陽桃、檸檬等。這些水果既能潤燥又能養肝,性味又相對平和,很適合孩子。

尤其是檸檬,可以給孩子做成檸檬魚、秋檸飲(1歲以下不建議飲用),也對應了秋天增酸的順時保健要則。0胡蘿卜、生菜、西藍花富含維生素A,也可適量常食。

3.鼻部按摩通經脈

如果孩子的鼻黏膜過於干燥,不建議家長立即給孩子做鼻部按摩,因為可能會損傷鼻黏膜。

在確定不會損傷孩子鼻黏膜的情況下,可以每天給孩子做一做鼻部按摩:食指、中指分別掐在鼻子兩側略高的上迎香穴上,左右來回微晃、揉按5分鐘,力度以寶寶稍微感到酸脹為宜。這樣可以加強鼻部血液流通。

4.善用橄欖油保濕

避免秋冬季鼻子干燥,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小妙招,家長可以用橄欖油、茶樹油或凡士林給孩子涂抹鼻子。每天涂抹1~2次。這樣可以使孩子的鼻黏膜保持濕潤,避免因鼻子干燥不適導致經常性摳鼻。孩子如果不小心摳破了鼻黏膜,止血之后,也可以涂抹些茶樹油,加速鼻子恢復。

除了各種滋潤外用的油膏,還有一個簡單又方便的方法:水霧潤鼻法。倒一杯熱開水,讓寶寶對著杯口緩緩吸氣,利用水蒸氣來濕潤一下鼻腔,每次2~3分鐘,早晚各一次。

5.室內加濕不可少

用加濕器給室內環境加濕度,保証相對濕度在40%~60%,便能輕鬆把秋天的干燥拒之門外。加濕器不僅有助於保持皮膚、口腔、鼻腔的水潤,還能減少靜電產生。也可以考慮在室內放一盆清水,或每天晚飯后用濕布擦地板,維持房間的相對濕潤。

對付秋燥,不是秋天過了就能安心的。從秋轉冬,尤其是北方地區,外界環境會變得更加肅殺清冷,也更加干燥。直到春天前,潤燥都是給孩子日常保健的關鍵詞。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