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體質的孩子冬季如何食補?教你2法1方

許尤佳

2020年11月11日08:1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什麼樣的孩子屬於過敏體質?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了解。過敏體質,主要指明確患有過敏性疾病的孩子。比如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濕疹等——這是情況比較嚴重的過敏體質。

還有一類過敏體質的孩子,家長根本不知ta有過敏體質,隻苦惱於各種問題:孩子容易積食,容易生病,經常跑醫院。比如,現在很高發的腺樣體肥大,其實和過敏性鼻炎息息相關﹔還有的孩子總是揉眼睛,又查不出什麼原因,家長會以為是手機、電視看多了,其實是過敏性鹽結膜炎。這類孩子,也屬於過敏體質。

快速判斷過敏體質方法:

① 是否動不動揉眼睛,流眼淚,甚至怕光?

② 是否經常鼻塞、鼻痒、打噴嚏、流清涕?

③ 是否經常皮膚痒、濕疹、嚴重痱子?

④ 是否反復咳嗽,甚至出現氣喘?

冬天確實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期,但同時也是改善過敏兒體質的關鍵期。今天來聊聊,讓過敏體質的孩子冬天不發病、明年體質顯著增強的具體方法。

孩子患過敏體質

本質上是本虛標實

說過敏體質,有的家長一知半解,其實家長群裡常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孩子易生病,就是體虛!

過敏性疾病,基本都是本虛標實。過敏體質的形成,通常是先天稟賦差,外加錯誤的后天喂養、長期損傷脾胃造成的。這類孩子的抵抗力也會比一般孩子更差。隨著年齡的增長、長發育的健全,孩子的體質會逐漸趨於成人,過敏性疾病也會慢慢好轉。

但是,養娃的家長都懂,處於生長發育黃金期的孩子,但凡一個小感冒,請假居家個把月,再去幼兒園,身高就可能落后別家孩子小半個頭。

孩子如果有過敏體質,幼兒期沒有及時調理好,誘發嚴重的過敏性疾病,有可能會影響終身。嚴重的,比如過敏性哮喘,如果常年疏於調理,任其反復發作,就可能演變成永久哮喘。

為什麼調理過敏體質最好在冬季?

給過敏體質的孩子補虛最好在冬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陰陽之氣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如果冬季斂藏得多,整一年的陽氣都會很充沛。陽氣充足,孩子抵御外邪的能力就會變強,也就是我們說的抵抗力變強。

孩子陽氣是否充足,腎陽也很關鍵。腎位於身體的下部,中醫稱下焦。隻有腎陽充足,就如下焦有一團火一直燃燒,體內的寒濕陰邪才會被這團火燒化,如同一盆水被火燒開變成蒸汽蒸騰而上。因為此時陽氣都藏在體內,脾胃陽氣也會很充足,消化吸收功能會更好。此時進補,也比其他時間更有優勢。

過敏體質的孩子冬季如何食補?

在孩子消化好、無病痛的前提下,我也鼓勵家長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給孩子稍稍“開閘進補”,適量吃些偏溫補的食物。

注意哦,很多家長聽到這句話,常會忙於進補,而疏忽了脾胃消化。有的家長更是“一視同仁”,大人孩子一起補,大人吃一份燕窩羹,孩子也吃一份。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

這些成年人的補品,大人吃了恰到好處,作用在孩子身上,往往虛不受補,增添脾胃負擔。尤其過敏體質的孩子,脾土更是虛弱,受不得一丁點怠慢、過補。

最好的補品,是生活中好消化,功效對証的日常食療。最正確的補法,是循序漸進地補。

1.不要一下子喂太多溫熱、熱量高的食物

比如,冬天給孩子吃泥鰍燜飯,就很溫補陽氣﹔但也不能天天給孩子吃,一下子吃很多。

在孩子消化好的時候,隔天吃一點,碗不要裝太滿,兒童專用碗,裝大半碗就夠了,孩子一邊吃,你一邊看ta的吃飯狀態。

估摸著孩子半飽之后,進食速度變慢了,意味著孩子已經七分飽,就可以停下來了。

2.進食偏溫食物

根據食物性味的細微區別,吃的頻率也有所區別。

能吃得比較頻繁的偏溫食物:栗子、核桃、鬆子、花生、南瓜、番薯、洋蔥、泥鰍、黃鱔、帶魚、菠蘿蜜、金橘、大棗等。

注意,即使可以頻繁吃,也不能天天吃,像板栗、核桃,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消化的,一方面要控制量,少吃微補﹔另一方面要控制頻率,視孩子消化狀況,兩三天吃一次。

每周1~2次的溫補食物:羊肉、牛肉、豬肚、海參等。

吃之前,保証孩子“補得進去”。消 化 不 好 的 時 候 ,一 定 不 能 進補,飲食要清淡,否則,很容易導致過敏性疾病發作。

3.過敏體質冬季必備食療方

過敏體質的孩子基本都是氣虛質,給他們補腎,主要補腎氣﹔補虛,也主要補氣虛。可以給孩子服用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材料:太子參9g,白術9g,茯苓9g,炙甘草3g,陳皮2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1碗水,小火煲至半碗服用。1周不超過3次。

功效:健脾理氣。增強上焦肺與中焦脾的功能。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過敏體質嚴重的孩子:煲出的半碗湯汁分成3份1天內服,連服3~5天﹔之后每周喝2次,每次喝半碗。

過敏體質較輕的孩子:半碗湯汁連喝2~3天,每次喝半碗﹔之后每周喝2次,每次喝半碗。

以上便是過敏體質的孩子如何抓緊冬天的時機,既讓病情不反復,又能讓體質“彎道超車”的好方法!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