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寶寶可能一出生就補錯了,3個補益誤區要避開

許尤佳

2020年11月13日08: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總覺得自家孩子好像“缺點啥,要補補”,是家長們的普遍心理。所以,我每推薦一道補益湯方、食療,后台就會收到海量關於吃法、用法的咨詢。最常見的,是以下兩類問題:孩子年齡沒到,能不能把材料減量,讓孩子少吃點就是了?孩子積食/感冒/發燒/熱氣,身體只是有些小狀況,能不能用食療方?

有些時候,孩子暫時不適合補益的情況,家長要學會分清。中醫保健調理,是把身體調理得剛剛好﹔缺了或過了,都是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

有的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補錯了

說到“補”,其實不僅指那些有保健作用的食療方。簡單理解:能給孩子的身體“做加法”的方法,都屬於補。

而有些“補”,就不是補益,而是錯補、過補。比如:為了讓奶水營養豐富,很多哺乳期媽媽吃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過早給孩子添加輔食,接觸暫時無法消化的食物。看到網上有補益食療方,不對証、不看服用方法,就長期、大量給孩子喝。孩子體質不好、長不高,就用一些偏方或海馬田七湯等,給孩子助長。

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正確的補益思路,是正確認識孩子缺了什麼、多了什麼。這需要家長勤學辨証,找到孩子長不高、瘦瘦小小、體質差、常生病、需要補益的根源——80%以上的孩子體虛,都源自脾虛。

3個補益誤區要避開

1.過早給孩子補益,並不能讓孩子彎道超車

不建議3歲以下孩子隨意補益的原因:補益過多,脾胃無法承受﹔寶寶體質敏感,材料容易過量﹔家長非專業,不好辨証,不好把控量﹔小兒臟器清靈,自我恢復空間大。

少數情況下,有些安全的補益湯適合3歲以下的孩子喝,家長也要嚴格遵循服用方法,不要擅自決定加量、加瘦肉,讓湯更補。年齡不夠,再怎麼減量、少服,家長自己其實很難正確把握。

正確補益思路:嚴格遵循食療食譜上的適用年齡。減量、減服都不可。

2.孩子脾胃受損、積食,補物變廢物

一切補益的大前提,都要以消化好為前提。有些家長還不太能辨孩子消化好壞,總問我:孩子最近舌苔白厚、羊咩便,能不能喝這些湯方?舌苔、口氣、大便、睡眠任意一項不正常,都是消化不好有積食的表現。通常不建議吃補益的食物。

正確補益思路:消化好是補益的大前提。其實,顧護好消化,孩子體質就不會太差,補益也只是錦上添花。

3.孩子病時補益,越補可能病越虛

孩子每次生病都是一場正氣和病邪的戰斗。有時候兩方實力相當,病邪半表半裡,就會纏斗不休,病情也拖得比較久。家長要是見孩子虛弱,想喝肉湯補補——這一補,很容易把病邪也補了,病情就更容易反復。

但也不是說,孩子有小病小痛,就一定不能服食療方:① 滋補氣血的食療方, 病時不能服。如五指毛桃、太子參等補益中藥材。② 季節性溫和食療方 ,不與調理病情相沖突時對証可服。比如,前段時間常有家長問,孩子感冒能不能喝秋檸飲?對証的話是能喝的。但是,小兒安秋方在潤燥的同時,還兼顧了一些補虛的功效,就不建議生病時喝。③ 偏溫性食療, 孩子有熱証時不能服。④ 清熱食療方,孩子虛寒不宜服。

孩子草莓舌、臉蛋口唇紅、嗓子不舒服、手心燙……都是有熱証的表現,那些比較偏溫補的、功效有暖中的補益食物,就暫時不適合吃。

同理,夏天有很多清涼解暑的食療方,體質比較虛寒(舌淡苔白無血色,手腳長期冰涼,怕冷易感冒)、風寒外感期間就不太適合。

正確補益思路:最保險的方法,就是孩子有小病小痛時,任何補益都先忌口。記住!對証的補益是錦上添花,用錯的補法百害而無一利。對於中醫育兒的學習剛入門的新手家長,有哪些絕對安全的補益方法呢?

百變補益粥,2歲以上都能喝

大多數瘦瘦小小、常生病的孩子,都是氣虛質,脾胃也比較虛弱,很容易積食。給孩子補益,如果一時拿不准方向,在消化好、沒病痛的前提下,可以從健脾益氣開始。比起艱難地拿著食療方食譜給孩子辨証,直接用補益脾氣的食藥材煮粥,是一種難度低、效果好的補益方法。粥水本身就是益脾的,又能溫化食物,更好消化吸收。

從以下食藥材中選一兩樣食藥材搭配,共煮粥,2~3歲孩子隻喝粥水不吃渣,3歲以上孩子適量服,就能有不錯的補益效果。

可選的健脾益氣食藥材有:

【平性,普遍適合】太子參5g / 山藥9g / 白術10g /燕麥20g / 青稞8克 / 花生10顆……

【偏溫,熱証不適合】黃芪10g / 去核紅棗 2 枚 / 陳皮2g

如果對孩子的消化比較有信心,還可以按季節在粥中加1種順時養生的食藥材:

春主生,防肝過亢:加少量黃糖、1顆去核紅棗煮甜粥﹔

夏主長,防寒濕重:加炒白扁豆15g / 芡實9g﹔

秋主收,防干燥心煩:加鮮百合8g / 銀耳1/3朵 / 去芯蓮子5顆﹔

冬主藏,主溫補:加栗子3顆 / 黑芝麻10g / 核桃1顆。

在此基礎上,可以再加粳米50g,大火燒開,轉小火煮40分鐘即可服用。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梅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