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一定要做血常規嗎?3步帶你讀懂報告單

許尤佳

2020年11月26日08:1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要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去醫院,十有八九是被醫院的抽血化驗流程給嚇怕了。血常規檢查是輔助對病原體性質的檢查,臨床上對准確判斷孩子病情有一定幫助,但並不是孩子生病就必須做的檢查。面診時,望聞問切能解決確診的,也就不需要過於依賴化驗科。

不過有時候醫生面診時,隻給孩子開幾種藥,叮囑幾句注意事項,有的家長還有些不放心呢。感冒發燒必須要做血常規檢查嗎?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檢查血常規?血常規報告單太復雜看不懂?需要重點關注哪些項目?今天我們重點講講這幾個問題。

不是所有感冒發燒都要做血常規

血常規檢查,是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孩子發燒生病,去醫院檢查血常規,是為了幫助判斷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

我不建議孩子一生病就去醫院,正如我常說的,絕大多數的小兒常見病都是自限性疾病,比如感冒、急性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普通型)、疱疹性咽峽炎等。

家長學會相對應的調理方法,給孩子對証服藥,並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情志方面的呵護,疾病在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靠機體調節就能夠控制疾病,逐漸痊愈,不一定非要去醫院,也並非逢去醫院就一定要走血常規化驗流程。

不過,我也不希望家長切莫諱疾忌醫。如果孩子生病症狀較重,孩子反映比較難受,持續發熱超過3天,或者孩子還未滿3個月,家長對自行辨証、調理沒信心,建議去醫院查個血常規,看看有沒有細菌感染,該用藥就用藥,別耽誤了病情。

如果說望聞問切屬於中醫診療范疇,血常規等病理檢驗技術屬於現代臨床醫學范疇,家長也不必在二者中分個高下。物善其用,孩子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血常規報告單太復雜?

主要看這三項

1.白細胞類判外感、炎症類型

白細胞是人體的“保衛者”,病菌入侵人體后,白細胞能將病菌包圍﹑吞噬。孩子生病通常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過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快速甄別判斷。

白細胞(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明顯增多,極大可能存在細菌感染﹔白細胞(WBC)低於正常值,可能指向病毒感染﹔淋巴細胞比率增高,多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外感發燒、呼吸道感染,家長學會看白細胞計數和中粒細胞比率就夠了。醫生在診斷時,會結合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以及孩子的綜合表現,確診是否為細菌感染。

不過,細菌感染也未必一定要服用抗生素——很多家長問到這個問題,在這裡我明確說明:如果孩子確診細菌感染,但精神比較好,病症也不急,可以暫時先觀察3天,再復診查看是否需要服抗生素。

除了看白細胞輔助對病原體性質的檢查,如果去醫院檢查孩子是否貧血、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礙,還需要進一步學習。

2.紅細胞判貧血

紅細胞是身體的運輸官,負責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給機體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在血常規報告中,我們通過血紅蛋白(HGB)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貧血。如果血紅蛋白正常,則提示寶寶沒有貧血。

WHO貧血標准:大於1個月,HB<90g/L﹔大於4個月,HB<100g/L﹔6個月-6歲,HB<110g/L﹔6~14歲,HB<120g/L。

貧血的寶寶臉色、指甲和口唇會發白。家長平時可以多觀察孩子,初判孩子有沒有貧血的征兆。

如果血紅蛋白值偏低,且紅細胞平均容積(MCV)<80,孩子可能患上了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屬於缺鐵性貧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鐵劑,並且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

鐵含量高的食物有牛肉、雞蛋黃、動物肝臟、菠菜、黑木耳等。如果血紅蛋白值偏低,且紅細胞平均容積(MCV)>100,孩子可能患有巨幼細胞性貧血,通常由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導致,要注意及時給孩子補充。

3.血小板

血小板是傷口止血的“修復師”。當孩子磕碰、外傷導致血管破損時,血小板就會迅速在破損部位黏附、聚集幫助血管填補缺口。

血小板減少: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血小板增多:孩子感冒或生病,身體發生急慢性炎症時,都有可能出現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600x10^9/L,說明孩子的血液容易凝固,有形成血栓的風險,此時需及時就醫。

學會看血常規報告,家長就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病情,再結合醫生的診療判斷,給到孩子最穩妥的治療和調理。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梅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