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各地因食物中毒導致的傷亡事件並不少見,比如野生菌菇中毒事件,也時常看到有人因食物中毒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症狀的報道。食物中毒,無疑會給社會以及家庭造成重大損失和負擔。所以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什麼是“食物中毒”?
公共衛生中“食物中毒”是指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后出現的非傳染性急性、亞急性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攝入了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本身就是毒素,也可以是被細菌、真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的,人體服用后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狀,以胃腸道反應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者因毒素吸收入血,導致多系統多臟器功能衰竭,從而危及生命。這類疾病本身不是傳染病,但是一般呈現群體性、聚集性發病的特征。
為何“美食”會變成“毒物”?
我們知道美食之所以能成為“美食”,需要經歷很多的過程,包括食物的選材、加工、運輸、保存等過程,其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均可使我們的“美食”變成“毒物”。
確保食物選材的安全性,是杜絕食物中毒的第一步,就比如每年好發的野生菌菇中毒事件,一鍋美味的菌菇湯,首先在菌菇的選材方面,我們要善於辨別什麼是可食用菌菇,什麼是毒菌菇,不要購買或採摘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艷的野生菌。
食物的加工過程,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做到生熟食物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的砧板,不同的刀具,切勿將生熟食物混合。食物烹飪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溫度和時間,缺乏足夠的烹飪溫度和時間,可能導致無法殺滅食物中的病菌,也可能導致某些毒素無法完全分解,引起食物中毒。
食物的運輸和保存也是極其重要的,運輸以及保存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儲存的條件、保質期的長短都是有講究的。過期的食物以及有些剩飯剩菜切不可因為節約、害怕浪費而不舍得丟棄。我們中國老百姓都是以節儉為美德的,尤其是老一代的長輩,我們一定要時常給他們灌輸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安全。平時我們看到真空包裝的食品如果出現脹袋情況也要避免食用。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放置、收納物品時,要注意將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尤其是外觀與可食用物品容易混淆的物品分開放置,必要時做好標簽,以示區分。
出現疑似食物中毒怎麼辦?
如果進食后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尤其是多個共同食用同一食物后出現相似症狀的人群,應當及時就醫,有條件者帶好剩下的食物。如果無法及時就醫,應當自行嘗試或有他人幫助催吐、導瀉,可以大量飲水,用勺子、筷子等刺激喉嚨,促進嘔吐反應,盡快清除胃內尚未被吸收的殘留食物以及毒素,減輕中毒反應,防治病情進展惡化。
中華美食源遠流長,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那麼讓我們重視食物安全,不要辜負了舌尖上的美味吧。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醫師徐仲卿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