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不再隻喝粥,3原則1清單講清忌口問題

許尤佳

2021年01月12日09: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這段時間注意忌口,不要吃牛羊肉、海鮮,飲食要清淡,蔥姜蒜也不要吃了……”帶孩子去看醫生,有時會聽到這種叮囑,不要讓孩子吃“發物”。但遇到不同的醫生,對孩子生病是否要忌口這點說法不一。有的醫生認為,孩子想吃你就給他吃,沒那麼多忌諱。

孩子病時要遵醫囑。關於生病時是否要避開“發物”這點,到底遵哪邊醫囑才對?今天我們來說說“病時忌口、毋吃發物”的問題。

什麼是“發物”?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記載,病人服用桂枝湯后,尤其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如果患熱病,飲食不當會導致“食復”。如此理解,“發物”主要指人生病時進食,會誘發某種病症產生、激發新病、妨礙治療、加重病情、影響康復的一類食物。

循著中醫的脈絡往更深了說,“發物”之所以“發”,是因為食物在性味上有偏性。“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這是《金匱要略》中的觀點。

偏性對証,會有利於機體,反之則會產生副作用。對應到生病的孩子身上,哪些食物可以被稱之為“發物”呢?會助長病情的食物,比如能補益外邪的滋補食物。針對個體脾胃而言,任何難以消化的食物。針對個體體質而言,任何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孩子生病哪些發物能吃,哪些要規避

蝦、牛羊肉、牛奶、花生、桃……“發物”幾乎遍布於各類食物,孩子病時該怎麼吃?

1.易過敏性食物,如海鮮、雞蛋、牛奶、花生等

中醫中稱這類食物為“發風之物”,易誘發身體過敏反應。患有過敏性疾病的孩子要慎食。這類食物含有異性蛋白或是致敏性物質,大多蛋白含量較高,對脾胃消化也有一定要求。

過敏體質的孩子,發病時必須忌食﹔平時能正常進食這類食物的孩子,病時能不能吃,則要脾胃消化說了算。

孩子病時,本身正氣就偏不足,多見胃氣虛弱,脾胃運化無力,一吃就積食的情況下,還是先不吃為宜。

2.味辛散的刺激性食物,如蔥姜蒜、胡椒

這類食物大多性味偏溫,而且辛散游走的特性還可能影響藥物療效,使治療效果相對沒那麼穩定。

孩子熱氣上火、外感風熱、干燥虛熱、積滯化熱時,暫時不要吃這類食物。不過,剛受寒的孩子,平時脾胃又相對健運,家長可以試著喂一碗胡椒豬肚湯暖中驅寒。

對於肝郁、情志受損的孩子,適當吃辛物,也有一定疏通淤堵的功效。

3.偏溫燥食物,如牛肉、羊肉、糯米、韭菜

性味偏溫的食物,有熱証的孩子不宜服用。這類食物本身就偏補益,內含生發之氣,食用后會使病邪壅盛。外感病邪証,如外感風寒、風熱、燥邪等引起的疾病,不宜服用。

有外傷、起疹子等皮膚類疾病,多食這類食物還容易引升陽上火,不利於恢復。更不用說還要考慮消化問題。

所以,我的建議是,除非特殊情況,比如孩子體質虛弱致病,醫生明確開具相關食療方,否則,這類食物孩子病時都要忌口。

4.寒涼性食物,如西瓜、梨、杮子、冷飲涼食

著涼腹瀉、風寒外感、寒咳等疾病,寒涼食物都是不能碰的。其實,孩子體質都偏虛寒,即使身體健康,這類食物也要慎食少食。

特殊情況下,比如孩子風熱咳嗽,吃蒸梨等偏涼性的食療方可以清熱止咳。

5.滯氣類食物。如豆制品、薯類等

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積食,患腸胃疾病的孩子不宜過量食用。

孩子常見病忌口小貼士

寒証忌寒涼生冷:如西瓜、雪梨、香蕉。

熱証忌溫燥、溫辛:如蔥姜蒜、牛羊肉。

痰濕忌溫燥、肥甘滋膩物:如高糖食物、糯米。

過敏忌“發風物”。還要確保孩子的脾胃消化不受累。

如何判斷孩子能不能吃“發物”?

判斷孩子病時能不能吃某種食物,做到以下3點就可以了:

1.醫生有額外叮囑,問清楚原因后聽醫生的﹔可能是某種食物和該藥物相沖,也可能是孩子本身疾病不適合吃。

2.醫生聲明不用戒口,家長也要注意孩子的消化,別真的敞開了吃,清淡為主,肉類在孩子能消化的前提下少量吃。

3.還要視孩子體質而定,包括清楚孩子對哪些食物過敏、孩子體質、腸胃情況等。

不難看出,發物之所以會加重或引發疾病,原自自身性味偏性以及孩子體質、疾病病理之間的關系。可謂吃對是寶,吃錯才會“發”。對於剛接觸中醫育兒的“小白”家長,孩子生病如果弄不懂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最好的方法其實恰恰是“一刀切”,喂養減法、清淡飲食。如果你對自家病寶寶的脾胃有足夠信心,也並不意味著看了這篇推文后,孩子就能敞開了吃。病時還是要以清淡為主。病時有針對性的清淡飲食,不會讓孩子沒營養、好得慢,甚至影響發育﹔但病時吃了不該吃的“發物”,卻會耽誤疾病痊愈。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