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術后一定會惡心嘔吐?有三大危險因素

王樹欣

2021年01月15日08:0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在日常麻醉訪視中存在著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第一次做手術的患者通常會關心手術后會不會很痛,而做過手術的患者通常更關心術后會不會惡心嘔吐。似乎經歷過的術后患者都認為,這種“翻江倒海、欲罷不能、連綿持續”的體驗比術后疼痛更讓人難以忍受。

這些朋友的感受是准確的,這種不適有自己的專用名詞“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術后惡心嘔吐是手術全麻后最常見的並發症,不僅是嘔吐、更多是惡心、干嘔的感覺。術后惡心嘔吐不僅僅只是不適的感覺,還有一定的危害,比如傷口裂開、切口疝形成、誤吸和吸入性肺炎、嚴重者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住院時間延長和醫療費用增加。

手術后就一定會惡心嘔吐嗎?

20~30%的術后患者會發生術后惡心嘔吐,部分高危患者的發生率可高達80%,一般發生在術后24∼48h內,少數可持續3∼5天。導致患者術后出現惡心嘔吐的原因主要分為患者因素、手術因素和麻醉因素三類(見下表),危險因素越多,越易發生術后惡心嘔吐。

導致患者出現術后惡心嘔吐的危險因素

既然了解了容易發生術后惡心嘔吐的因素,是否有辦法能減輕甚至防止它發生呢?當然有辦法,麻醉醫師和護士們一直在努力改善,減輕不適。

首先,在麻醉過程中採用可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的麻醉策略,如減少阿片類藥物使用、採用多模式鎮痛、優先使用區域阻滯、避免使用揮發性麻醉劑等。

其次,如果術前評估發生惡心嘔吐的幾率較高,麻醉醫師會在術中採用多種預防措施,如使用止吐藥(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皮質類固醇、氟哌利多等)、中醫治療方法(穴位刺激內關穴或足三裡、耳穴壓豆等)、縮短術前禁食禁水時間、術中充足補液、提高吸氧濃度等。這些措施也可以用於術后發生惡心嘔吐的補救。

除了以上必須由麻醉醫師或護士實施的一些措施外,還有很多是患者自己就可以做的,比如口含姜片、姜片貼臍、用薄荷或檸檬味的香薰、咀嚼口香糖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降低惡心嘔吐的嚴重程度。

手術后早期,為保証患者的安全,護士會讓患者平躺,但如果惡心嘔吐發生,平睡容易造成嘔吐物誤吸到肺內引起肺炎,因而需要把頭偏向一側,將口腔內的東西全都吐出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想吐”的感覺告訴護士,讓護士給予專業的幫助,減少不適,保障安全。

如果使用阿片類鎮痛藥易導致術后惡心嘔吐,為了防止惡心嘔吐麻醉醫生會減少或完全不用阿片類鎮痛藥,那麼患者就必須忍痛嗎?

當然不用,麻醉醫生可採用的鎮痛治療方法其實有很多,除了使用阿片類鎮痛藥外,也可以採用聯合不同鎮痛技術或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鎮痛,作用於疼痛傳導通路的不同靶點,發揮鎮痛的相加或協同作用,減少藥物劑量,減輕副作用。

為了減少患者的術后惡心嘔吐,麻醉科醫護們一直在努力減少手術麻醉后的各種不適,讓所有的患者打消顧慮,在安心舒適的感覺中恢復健康。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