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貧血切莫擅自服補血藥,警惕惡性疾病

王海龍

2021年01月20日13:5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近年來,人們生活條件改善,物資極大豐富,由營養過剩、飲食不均衡導致的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富貴病”日趨增多。但你可能想不到,常與營養不良緊密聯系的貧血發病率同樣居高不下。

“貧血”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不同人群,引發貧血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相對於青少年和育齡女性兩類易發人群,老年人貧血原因更多樣,常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往往被誤認為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同時,由於病程發展緩慢,又得不到重視,當明確診斷時,常已造成嚴重后果。

其實,發現貧血很簡單,隻需要一個血常規,就能明確:血紅蛋白濃度低於110克每升。但是確診為貧血后,又有一部分老年人認為,貧血是小毛病,吃吃補血的食品就能好轉。實則不然,即使營養性貧血也不可能靠“食補”治愈,而老人貧血的表象下可能隱藏著更加危險的病因。治療貧血的關鍵在於找出病因,對因治療。

一、營養性貧血

鐵、葉酸和維生素B12是造血必需的營養素,任何一種缺乏都會造成營養缺乏性貧血。必須再次強調,一旦確診為營養性貧血,單純靠“食療”已無法解決,必須藥物來進行補充。

部分老人牙齒鬆動脫落、咀嚼能力差或者出於“養生需要”限制動物性食物攝入,抑或由於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長期嚴格“限肉”,容易導致鐵攝入不足發生貧血。

葉酸不能人體合成,隻能從外界攝入,而葉酸又非常嬌貴,遇熱不穩定。老年人由於牙齒的原因,常喜歡吃煮爛的食物,因此導致葉酸攝入量不足。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需要在胃所分泌的“內因子”的幫助下才能被腸道吸收。長期患有嚴重胃病或做過胃大部切除術的老年人很容易貧血,這需要通過注射來補充維生素B12。

某種食物雖然富含某種營養素對預防(請注意是“預防”而不是“治療”)營養性貧血有一定作用,但是我們攝入食物的總量是一定,為了預防某種營養素缺乏多攝入某種食物,必然導致其他營養素攝入減少,導致另一種疾病的發生。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

二、腫瘤

血液系統腫瘤,在血常規檢查中除了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的改變,往往伴隨其他血液成分如白細胞、血小板的數量、比例的改變容易引起非血液科醫生注意,重點強調到專科門診進一步排查。

其他系統腫瘤,常常隻表現為由於慢性失血導致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改變,不僅老年患者本人易忽視,有時甚至連非血液科醫生也忽視。老年人貧血並出現下列情況,一定要警惕惡性腫瘤尤其消化道腫瘤的可能。不明原因的消瘦、腹痛﹔大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貧血服用鐵劑治療后,血紅蛋白上升不明顯,或血紅蛋白仍然逐漸下降。

由於消化道是管腔,為腫瘤生長提供了空間,因此胃癌、結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相對於梗阻、胃腸動力改變,貧血症狀出現更早。因為一方面腫瘤細胞在體內的生長會消耗很多葉酸,導致體內葉酸缺乏﹔另一方面,發生腫瘤的臟器可能存在慢性失血,從而導致貧血,需要與營養性貧血進行“深度鑒別”。隨著瘤體增大,腫瘤逐漸外浸周圍臟器,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進而才出現諸如消瘦、胃腸動力改變等異常。

曾有老年患者,因為貧血而一味地服用補血制劑,但越補症狀越嚴重。后來進行腸鏡檢查后,即明確診斷已經分別患了結腸癌。經手術切除腫瘤后,改善飲食,貧血症狀也很快得到糾正。因此老年貧血患者,應常規作大便潛血試驗,如果呈陽性,要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及胃鏡檢查。

三、腎性貧血

腎臟是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疾病打擊的重要靶器官,疾病晚期常造成腎功能衰竭。人體內約有90%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是由腎臟產生的,它對紅細胞的正常分裂、發育和成熟起著關鍵性的調控作用。一旦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隨著腎單位的破壞,腎臟產生並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就會減少,最早出現的症狀便是貧血。

因此,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出現貧血伴隨浮腫,要警惕腎功能衰竭可能,建議進行腎功能檢查。

四、其他系統疾病

肝臟疾病,如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風濕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慢性感染,尤其腫瘤引發的慢性感染。貧血常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症狀之一,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這些病的首發症狀。

總之,老人出現貧血,重點應尋找病因,切莫擅自服補血藥。很多貧血患者,服用了含鐵的藥物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症狀,掩蓋了原發疾病,造成貽誤診斷。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