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太子參上火?2步食療解決內寒外熱、虛不受補

許尤佳

2021年02月01日08:47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最近有位家長和我留言:許教授您好,我嚴格遵循科學喂養,現在孩子沒積食了,想給她健脾扶正,可孩子一吃補益的湯方就上火,甚至用1g太子參泡水喝都上火,是不是陰虛太嚴重導致的?

孩子沒吃煎炸、溫燥食物也上火,真是養娃路上常遇到的煩心事。家有“火娃”,甚至搞不明白“火”從哪來,給孩子“滅火”的方法就很可能出大紕漏。怕上火,喝涼茶——可千萬不能這樣養娃!兒為虛寒,街頭涼茶鋪的涼茶多為成年人體質准備,常用大寒的中藥材,並不適合孩子。家長又問:“不喝涼茶,那該怎麼給孩子“滅火”啊?“我們先分析這種“無名火”的原因。

說好的孩兒參,為啥孩兒一吃就上火

太子參藥性很平和,不像人參、鹿茸那樣峻補,尤其擅長補氣滋陰,以補脾氣、補肺氣為主。孩子脾常不足,肺常虛,補的時候最好清補平補,不能用力過猛。所以孩子和太子參很投契,太子參也常被稱之為“孩兒參”。如果孩子連這麼平和的太子參都承受不住,証明孩子已經十分“虛不受補”了。

很多家長不懂,孩子為什麼“虛不受補”。這要從孩子的體質講起。我們都知道,腎是人體天然的“大糧倉”,冬天孩子體質強不強,腎斂藏陽氣的能力很關鍵。可是,如果孩子腎的功能偏虛,很難固攝體內陽氣。陽氣就會拼命地往外“逃逸”。這些陽氣會散發在人體的表面或上部,引起一系列的上火症狀,比如口腔潰瘍、喉嚨紅腫、麥粒腫,甚至臉上長痘痘——這種情況在中醫被稱之為 “虛陽上浮”。

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了:老一輩家長會觀察寶寶的拳頭是否能攥緊,以此判斷寶寶是否健康“好養”——其實就是看孩子體內的氣足不足。

同樣的,身體裡無形的“小手”要是太虛,攥不緊陽氣,很容易使陽氣虛浮到體表,變成“熱氣”——絕大多數孩子虛不受補,都是這個原因。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是體質偏陰虛?不一定。判斷孩子是否陰虛,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孩子嘴唇、舌頭紅不紅、是否少苔少津。

腎無力固陽的時候,孩子往往腎陽是不足的,所以體質反倒常常是以氣虛為主,稍微偏陽虛,舌頭伸出來也是偏白無血色的,平時也會比其他寶寶更怕冷。

虛寒的“火娃”該如何滅火補虛?

先簡單總結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看舌頭:舌體淡白,舌苔厚

証明體質虛寒,且有積食

看熱氣:有口瘡、爛嘴角、舌頭有紅點

証明表有熱

摸手腳:常冰冰涼,小肚子也經常偏涼

再一次証明體質偏虛寒

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以上內寒外熱、兼有積食的情況,暫時別想著吃太子參了,先清清積食吧!有很多家長分不清孩子的熱氣到底是虛熱還是實熱。

其實,孩子虛熱,其實脾胃也常無力運化,多多少少也會有積滯生熱,無論如何消積食是首位:

步驟 ①

消積食

根據積食情況選擇消積方法:

普通積食:三星湯/新三星湯產品

積滯化熱:保和口服液/小兒七星茶

積滯有濕:四星湯/保濟口服液

積食嚴重、三星湯不管用:雞內金白術水

反復積食、需要攻補兼施:

三星湯+白術佛手湯/新三星湯+小兒消積健脾口服液

注意,這些以上一些藥物不同年齡服用劑量不同,我以前也寫過相關推文,有需要的家長勤搜關鍵詞查找。

調理這段時間,尤其要清淡飲食,減少肉、蛋、魚的攝入,認真做到“吃軟吃少吃清淡,少食多餐七分飽”。

步驟②

食療健脾

除了太子參,給孩子健脾理氣的食療方法還有很多。白術、山藥等都是好選擇:

白術芡實湯

材料:白術15g,芡實10g,豬瘦肉50g。

做法:白術和芡實下鍋,加約2碗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煲30分鐘,加豬瘦肉,再煮10分鐘即可加鹽調味服用,每周1~2次。

功效:健脾養胃,利水祛濕,適用於胃口差、大便稀等症狀。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三味健脾粥

材料:山藥10g,白扁豆15g,去核紅棗 2 枚,大米50g。

做法:白扁豆提前浸泡3小時,所有食材下鍋,加約3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至米粥軟爛即可,每周1~2次。

功效:健脾開胃,化濕和中,益氣養血,適用於給的體虛不受補的孩子平補脾胃。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總而言之,孩子虛不受補,就把補的力度再放平和些。除了上面所說的食療,更多把消化顧護好的方法,其實就蘊藏在日常的飲食喂養中,而且最好順應天時給孩子補虛。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