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冰涼、睡不著?學會3個方法讓孩子化身“暖寶寶”

許尤佳

2021年02月05日08:24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冬春交際的夜晚比較陰冷,有的孩子會出現小手、小腳冰冰涼的情況,不會自己暖被窩,從而影響睡眠。這是怎麼回事呢?是被子、衣服不夠多嗎?其實,通過摸手腳的溫度來判斷孩子的穿蓋是否足夠,是不太准確的。

孩子的頸背部溫熱,精神狀態不不錯,只是手腳溫涼,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孩子小、夜晚天氣冷,末端血液不流暢。但如果孩子手腳一直很冰冷,影響睡眠,家長要找一些應對方法。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孩子手腳冰涼、入睡難的問題。

孩子手腳冰涼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手腳冰涼、不能自暖有3種情況:

①外感

孩子手腳冰涼、后頸涼,同時出現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症狀,通常是風寒束表導致的。這個時候,肌表的毛孔收縮,衛陽被郁,氣血不通暢,不能通達四肢,溫煦腠理。

孩子如果怕冷得厲害,要提防即將到來的高燒,這說明寒邪郁積在體內,正在繼續發展變化,有寒熱夾雜、入裡化熱的征兆。這個時候,用好小兒葫蘆散等感冒藥,及時對証治療外感。

②貧血

貧血是造成孩子手腳冰涼的原因之一。貧血會導致體質虛弱,末梢循環相對較差,自然就會導致手腳冰涼。

一般兒童貧血都是缺鐵性貧血,想給孩子補充鐵劑。注意:鐵劑治療要慎重,需在醫生確診后遵醫囑使用。其實,很多孩子被家長誤判為“貧血”,更多是因為體虛、氣血不足。

③陽虛

陽氣乃生命之本,溫煦身體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如果陽氣不足,無法運達至手腳等肢體軀干的末梢部位,便會出現畏寒、手腳冰涼等現象。

孩子如果長期手腳冰涼,平日的衣物、睡覺蓋被子都足夠的情況下,手腳依然是冷的,要注意孩子是否偏陽虛:陽虛寶寶症狀,面色㿠白、青白、無光澤,聲音低弱,怕冷、容易出虛寒,喜熱飲、熱食,大便爛、小便頻,舌淡胖、常有齒痕。

無論是氣血不足也好,偏陽虛也好,用食療溫陽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經常手冷腳冷的孩子,隻要沒有熱証,煲湯煲粥的時候可以多放點姜。冬春交際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吃點羊肉碎粥、牛肉碎粥。

④積食氣滯

孩子經常四肢冰冷,還有可能是嚴重的消化不良阻礙了中焦氣機的正常舒展,尤其天氣寒冷時更明顯。每天花10秒看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睡眠,能夠很容易判斷是否消化不良。

由於積食氣滯導致的四肢冰冷,不能吃上面所說的羊肉湯、牛肉湯,而是要及時消食導滯,此外還要注意少食多餐、控制七分飽、清淡飲食(飲用新三星湯時要素食)。

學會3個方法孩子不再“凍手凍腳”

了解了孩子手腳冰冷的原因,那怎樣才能讓孩子的手腳暖起來呢?下面就來教大家幾個方法。

①泡腳

泡腳是一個很好的提升陽氣的方法。在晚上睡覺前,可以用溫水給孩子泡泡腳。

要注意以下幾點:

泡腳年齡

不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泡腳。

泡腳時間

1~3歲:5分鐘左右﹔3歲以上:10~15分鐘。

泡腳溫度

38~40℃。

泡腳頻率

不建議每天泡,每周1~2次。

孩子手腳長期冰冷,在無熱証的情況下,可以用艾葉或生姜煮水放溫后給孩子泡腳,驅寒疏通氣血的效果更佳。

人體的腳底有非常多的穴位,所以在泡完腳后可以幫孩子捏一捏涌泉穴。如果家長實在搞不清穴位,簡單給孩子揉一揉腳底,同樣奏效。

不泡腳的時候,給孩子睡前捏捏腳丫,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讓寶寶的腳暖起來。

②補陽兒推法

除了捏腳,還有其他兒推手法可以加速孩子體內的血液循環,溫補陽氣:

溫陽兒推法

補脾經:30次

補腎經:50~100次

揉二人上馬:1分鐘

捏脊:5次

③補陽食療

除了前面說的適量蔥姜蒜、適量牛羊肉,孩子消化好的時候,還可以適當給孩子吃一些驅寒溫陽的食療方,姜棗茶和姜汁黃鱔飯都是不錯的選擇:

姜棗茶

材料:姜片2片,去核紅棗2枚,紅糖適量。

做法:姜片和紅棗下鍋,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0~15分鐘后可加適量紅糖調味,代茶飲。

功效:驅寒暖中,補氣養血。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熱証時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姜汁黃鱔飯

材料:黃鱔1條,姜汁10g,大米50g,蔥花 5g,姜適量,鹽、生抽適量。

做法:

黃鱔清理干淨、切絲,加少許鹽、生抽、姜片腌制片刻﹔煮米飯,飯熟前20分鐘,將黃鱔和姜汁倒於飯面,蒸至飯熟后,倒入蔥花拌勻即可。可作日常食療,每周2次。

功效:補氣養血、祛濕散寒。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對証、少量多次分食。蠶豆病可食。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