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先別亂吃紅豆薏米,5點判斷孩子濕熱or寒濕

許尤佳

2021年03月03日08:29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前幾節課我們了解了初春給孩子祛濕、防濕的方法。這節課我們將學得更深入些,聊聊寒濕、濕熱的處理方法。

寒濕、濕熱怎麼分?

清代醫師吳鞠通對“濕”的解析很透徹,他說:“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遺患無窮。”

快速理解:

① 濕分寒濕、濕熱﹔調理前不辨証,效果不好﹔

② 濕的形成有2種:外濕侵襲身體、脾胃失運生內濕﹔

③ 寒濕傷脾陽,80%~90%濕氣重的人為寒濕﹔

④ 濕熱傷脾陰,10%~20%濕氣重的人為濕熱。

雖說絕大多數孩子都偏寒濕,但嶺南地區氣候本就溫暖潮濕,等未來幾個月,由春轉夏的時候,外界環境逐漸偏暑濕、濕熱,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狀況。

區分寒濕和濕熱就很關鍵了,可以重點看以下5方面:

①最關鍵:觀舌苔

寒濕舌:舌色淡、胖大、舌苔白厚水滑、常有齒痕。

濕熱舌:舌色紅、舌苔黃厚膩。

趕緊看看孩子的舌頭,隻要符合上面所說的,孩子就是寒濕/濕熱沒跑了。

接下來的4點,隻要有1點符合,孩子又兼有“濕氣舌”,就可以判斷為寒濕/濕熱。

②看大小便

寒濕大小便:小便清長﹔大便溏稀、氣味相對沒那麼濃、顏色稍淡、黏性也沒濕熱那麼強。

濕熱大小便:小便發黃渾濁、有異味、量少﹔大便溏稀、氣味濃、黏廁所,偶爾干硬。

小便黃赤短、異味重是濕熱在下焦的明顯症狀,有的孩子濕熱在上焦,很容易有一系列頭面部症狀。

③觀頭面部

寒濕頭面部:面色無華、發青發紫,唇色淡、無血色﹔經常感覺“頭重如裹”,腦袋沉沉的,像戴了頂很重的帽子。

濕熱頭面部:“大油頭”、臉上也很容易出油、長痘,口唇發紅,很容易有口瘡、麥粒腫等“上火”症狀。

④查體感

寒濕體感:身體發沉、沒精神,四肢發涼怕冷,中焦水濕痰飲多,偏胖。

濕熱體感:汗味粘稠、體味較重,很怕熱,但也會發熱怕冷交替。

⑤感情志

寒濕情志:郁郁寡歡,不愛和同齡孩子接觸。

濕熱情志:愛發脾氣、哭鬧、焦躁易怒。

不過,情志並不是絕對的,有的小朋友年齡小,對情緒的體會和表達不太敏感,寒濕嚴重時,也會用哭鬧來宣泄不適。家長要綜合其他方面判斷。

2個食療方分別調理寒濕、濕熱

有濕氣,天天喝紅豆薏米水——這麼做大錯特錯!薏米性味寒涼,並不適合孩子天天、長期服用﹔尤其是寒濕的孩子,長期服用寒涼的薏米,更會寒上加寒,損傷脾胃,加重濕氣——這一點,不少濕氣重的大人也要牢記。即使是濕熱的孩子,也並不是完全適合薏米。薏米主要通過利小便,清除中下焦濕熱,如果孩子濕熱犯上,頭面部濕熱症狀明顯,薏米的功效其實有些“鞭長莫及”。

現在我們先把重點放在寒濕、濕熱的對証食療方上。濕熱孩子,可以服用兒童三豆飲。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兒童三豆飲

材料:紅豆30g,黑豆30g,赤小豆30g。

做法:所有材料下鍋,加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至軟爛,晾溫飲用。可隔天1次。

功效:健脾、祛濕、益腎。

適用年齡:2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寒濕的孩子,更建議喝小兒祛濕粥。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小兒祛濕粥

材料:芡實8g,去芯蓮子8g,大米50g。

做法:芡實提前浸泡3小時后,所有材料下鍋,加水小火煮1小時至米粥軟爛,濾渣喝粥湯。可每3天1次。

功效:健脾祛濕,養心安神。

適用年齡:1~3歲隻喝粥水,3歲以上可吃粥,少量多次分服﹔不與牛奶同食。蠶豆病。蠶豆病可服。

可能會有家長很焦慮,怕自己以前給孩子吃的祛濕食藥材吃錯了。有個最“傻瓜”的判斷方法:寒濕不吃寒,濕熱不吃溫。比如,陳皮偏溫,濕熱的孩子不能用陳皮燥濕﹔薏米偏寒,多吃傷脾陽,寒濕的孩子不適合用薏米利水滲濕。

無論是日常飲食,或是專門服用祛濕食療方,吃之前留個心眼,給查查食物性味偏性,就不怕給孩子吃錯了。

學好這些方法,一樣祛濕

平時給孩子做好以下幾點,比喝紅豆薏米水管用多了:下雨天撐傘,回家后及時保暖,不讓外濕傷人﹔洗完頭后立即吹干﹔適度運動,出汗祛濕(夏天別過度吹空調、風扇)﹔注意小肚子、腳丫、脖子保暖防潮﹔少吃肥甘厚膩、寒涼食物。

最后,無論是孩子,還是寶爸寶媽,都應該遵守這1條防濕方法:少生氣、少發脾氣,別給自己和孩子過大壓力。生氣會導致肝木過盛,反而克制脾土,脾虛就會生濕。開心、愛笑的孩子濕氣少,吃飯香,身體也更好,還真有一定道理。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