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便秘服用四磨湯口服液?要分清實秘和虛秘

許尤佳

2021年03月10日09:3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孩子便秘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我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便秘的判斷是有誤的。

以下方法可簡單區分孩子是否便秘:

① 即使孩子兩次大便間隔較長,但大便時無痛苦感、能拉出較完美的“香蕉便”——這就不是便秘。

② 如果孩子拉黑黑硬硬的“羊咩便”,大便時比較吃力,甚至會肚子疼﹔平時觸摸孩子的肚子,也常鼓鼓硬硬的——這才屬於便秘。

③ 很多小嬰兒連續多天不大便,但肚子不脹痛、無不適感,往往是輕微的胃腸功能紊亂,而非便秘。

這種情況控制好孩子飲食與消化,不要吃難消化的食物即可。如果確定孩子便秘,很多家長會選擇給孩子服用四磨湯口服液,卻發現效果不明顯。

該怎麼處理孩子長期的便秘問題?

有些家長把四磨湯口服液當作是幫助孩子通便的“瀉藥”,這是非常錯誤的。四磨湯口服液最對証、最有效的服用方法,是孩子積滯化,舌苔黃厚、口氣大、便秘時服用。這種由於積食引起的便秘是實秘。

順便說,孩子積熱的時候,有家長會第一時間選擇適量服用三公仔小兒七星茶,這是可行的。脾胃偏虛寒的孩子還可以選擇四磨湯口服液,相比小兒七星茶沒那麼寒涼。如果孩子的便秘是由於氣虛比較嚴重,身體無力助推排便,從而引起便秘,這種情況是虛秘。四磨湯調理虛秘的效果相對不是很明顯。

如何快速區分實秘、虛秘?

① 便秘時長

實秘病程短,往往因為吃多吃撐后突然便秘幾天﹔虛秘長期、反復便秘。

② 大便性狀

實秘干硬、酸臭、氣味重﹔虛秘有時前干后稀,氣味相對沒那麼重,有時會有點腥臭。

③ 舌苔舌質

實秘孩子舌象往往舌質紅或有芒刺,舌苔厚膩甚至顏色發黃,是典型的“積滯生熱”“上火”舌。

虛秘孩子孩子正氣不足,所以往往舌質淡。

如何調理實秘、虛秘?

孩子有實秘的情況下,可以服用四磨湯口服液。1歲以上1次1支,1天3次,喝3天為宜。1歲以下小嬰兒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四磨湯口服液,通常劑量是通常1次3∼5ml,1日2~3次,服用不超過3天。實秘比較嚴重的,可以服用四磨湯口服液+新三星湯(或更方便的新三星湯產品)。虛秘調理也可以用四磨湯口服液,但要配合益氣健脾口服液。

有位家長給我留言稱:給3月齡便秘寶寶連服兩盒四磨湯口服液,效果不佳。其實這種用藥是不太妥的。尤其是低齡嬰幼兒,往往都是先天脾常不足,正氣不足的。這種體質的孩子長期、反復便秘,又有喂養不當的情況,往往就是虛實夾雜。

如何調理虛實夾雜的便秘?

① 消積食

用新三星湯+素食消食導滯,如果有積熱的情況,可以再加上四磨湯口服液,每天1支,每天3次。

② 小兒推拿

孩子脾虛,又有積食的情況下,要用好小兒推拿幫助消化:

摩腹:順時針3分鐘,逆時針1分鐘。

順時針摩腹為瀉法,孩子有積食時用,可促進腸胃蠕動﹔逆時針摩腹為補法,適合中氣不足(即腸動力不足)導致的虛証便秘。虛實結合的便秘,要瀉法、補法結合著做。

清脾經 100~200次。

清胃經 50~100次。

平補平瀉大腸經 1歲以下100次,1~2歲200次,2歲左右及以上300~500次。

推下七節骨 100~200次。

等孩子舌苔、口氣、大便、睡眠比較好,但大便仍先干后稀時,可以以健脾的小兒推拿手法為主:

運水入土 40次。

補脾經 100~200次。

揉中脘 2分鐘。

清大腸經 100次。

摩腹 順逆各2分鐘或順時針1分鐘,逆時針3分鐘。

③ 多喝水、補充津液

孩子便秘,多多少少都有腸燥,不要用香蕉等寒涼的水果“潤腸”,而是少量多次飲用水。還建議家長學會給孩子熬米油,經常服用調理腸燥:

④ 適時健脾

處理完孩子的積食便秘,就要把重點放在孩子氣虛的體質上,可以每周1~2次太子參白術水健脾益氣。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太子參白術水

材料:白術10g,山藥10g,太子參5g,陳皮2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2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30分鐘即可﹔也可最后加50g豬瘦肉,再煲10分鐘,加適量鹽調味。每周1~2次。

功效:補氣生津,健脾祛濕。

適用年齡:2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還可以服用白術花生大棗糖水等食療方。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白術花生大棗糖水

材料:白術15g,花生20g,去核紅棗2枚,冰糖少量。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2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至半碗,加冰糖調味即可。每周1~2次。

功效:調理氣陰兩虛。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其實孩子的便秘問題,離不開脾胃消化范疇。家長要懂得判斷孩子便秘的原因,再對証治療調理。隻看到孩子便秘的“表象”,就盲目用四磨湯口服液,當然會“蒙對了便秘原因藥效不錯,蒙錯了就效果不佳”。

此外,科學的喂養、健康的生活作息、不熬夜、情志呵護好,孩子的便秘問題、脾胃消化問題都會有所緩解。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