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愛說話、常發脾氣?警惕氣郁質

許尤佳

2021年03月15日08:2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體質狀況與性格、情緒會互相影響。當我提倡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情志問題時,並不僅僅是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或日常不讓孩子過於激動興奮、玩得太瘋這麼簡單。

我曾見過有些孩子比較任性,不願意與家長正面交流,性格也是比較封閉、孤僻的,比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獨享玩具。還有家長問我: “孩子非常不聽話,稍微不如意就尖叫、哭鬧、滾地,甚至打家長,該怎麼管教?”存在這些情況,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是氣郁質。

孩子沒精神、郁郁寡歡警惕氣郁質

中醫認為,春天於五行中屬木,而五臟之中肝也屬木,因而春氣通肝。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可以使人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肝氣郁結,則易損傷肝臟,引起情緒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春天無論大人孩子,都更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如果孩子經常悶悶不樂、不愛說話,家長就應該注意一下孩子是否偏氣郁。

氣郁質主要指的是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可以看看孩子有沒有以下氣郁質的具體表現:

① 舌淡紅,苔薄白﹔

② 形體瘦小、抵抗力差﹔

③ 容易厭食、胃口差﹔

④ 容易腹痛、腹脹﹔

⑤ 容易患有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⑥ 容易患有濕疹等皮膚疾病﹔

⑦ 容易患有抽動症、多動症﹔

⑧ 睡眠不安穩或失眠﹔

⑨ 性格內向、敏感多慮、抑郁煩悶。

如果孩子表現出以上4條或以上的症狀(性格內向、敏感多慮、抑郁煩悶為必備症狀),家長就要著手幫孩子調理了。

可以看出,氣郁質的孩子身體狀況也不太好。這是因為,氣郁質往往是氣虛質的演變、兼夾。氣虛質的孩子沒有得到妥善的后天調補呵護,脾胃呵護不好,比如錯誤喂養、沒有及時助消化、大量進食西瓜、香蕉、奇異果、涼茶等寒涼的食物,導致土虛木亢,且體內氣機郁結,長期得不到疏導,就容易“惡化”成氣郁質,而且氣虛兼夾氣郁的幾率也很高。

此外,准媽媽在懷孕期間受驚或心理受創、氣機失調,進而引起腹中胎兒氣機郁滯,也會形成先天性氣郁質。

氣郁質調理重點:調暢情志、疏肝解郁

所幸的是,氣郁質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比較少見的。但孩子情緒不好,有點情志不舒,氣機不暢,就要及時調理,不要等到發展成氣郁質,再調理就比較棘手了。我建議這樣做:

①運動調理

適度的運動可以起到調理氣機、舒暢情志的作用。尤其春天是適合帶孩子逛公園、踏春的好時節。天氣晴朗時,不妨多帶孩子外出游玩,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舒發肝氣、促進食欲、改善睡眠。有一點要注意:過敏體質的孩子要和春意萌發的花草保持距離。

陰雨天在家,可以帶孩子做體操(尤其推薦擴胸運動),或進行摸高、大聲唱歌等家庭游戲。

②日常調理

飲食方面,氣郁質的孩子平時可以多食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小麥、高粱、茼蒿、芽菜、薺菜、黃花菜、海帶、蘿卜、金橘、山楂等。

氣味芳香的疏肝香囊也有啟脾、疏通氣機的功效。

許尤佳育兒堂·外治法-疏肝解郁香囊

材料:香附10g,薰衣草10g,佛手絲,20g,佩蘭10g(或1:1:1等比例配制)。

做法:將上述藥物用打粉機處理成藥物粉末,均勻混合﹔將藥粉裝進無紡布袋子或者棉布袋內,密封保存。

功效:疏解肝郁。

適用年齡:全年齡適合。孕婦和蠶豆病的孩子慎用。

食療也必不可少。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解郁安神粥

材料:小米50g,小麥30g,百合10g,去芯蓮子10g,大棗3枚,陳皮2g。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蓮子去芯、大棗去核,全部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約30分鐘至米粥軟熟即可。

功效:健脾補中,解郁安神。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疏春方

材料:谷芽10g,陳皮2g,木棉花8g,藿香5g,芒果核12g。

做法:材料下鍋加適量水,燒開后轉小火慢燉20分鐘,煲取1碗水或小半碗水飲用。春季可每周給寶寶喝1次﹔如輕微積食,可配合素食連續喝1~3天。

功效:消積祛濕、健脾養胃、疏風理氣,還可預防傷風外感。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對証、少量多次分服,1~3歲隻喝湯。蠶豆病可服。

注意:喝疏春方的時候,不用再喝三星湯或者四星湯助消化。

③穴位保健

平時可以給氣郁的孩子做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疏解肝氣:

搓摩兩脅肋 1分鐘

清肝經 50~100次

揉按小天心 1~2分鐘

除了以上幾種疏肝調護法,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十分重要。孩子任性、愛發脾氣,除了體質原因,也和家庭成員比較嬌寵有關。既要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正確引導孩子表達自我,又要適時立規矩,教導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與方法。如此,孩子在邁入幼兒園、小學后,就能與自己的小社會和小伙伴相處融洽。

如果孩子抑郁的狀態比較嚴重,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況,更不要以此為“恥”,盡快帶孩子尋求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治療。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