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6種情志溝通法,讓倔寶寶變聽話

許尤佳

2021年03月19日08:02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寶寶,張嘴,好好吃飯才能長高高!”

“不要!”

“那吃點肉肉好不好?”

“不要!”

“那我們先不吃,喝完這杯牛奶就獎勵你看動畫片好不好?”

“不要不要不要!”

……

似乎每個孩子都會有一段時間“叛逆期”,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干,無論說什麼,總喜歡說“我不”。今天我們來好好研究孩子們的小腦瓜,弄懂ta愛唱反調背后究竟意味著什麼。與孩子建立更好的溝通方式,有些方法比呵斥責罵更有效。

孩子,為什麼你總愛說“不”?

孩子說“不”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這其實是孩子構建自我的過程。

孩子1歲半至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突破,ta會發現自己可以和別人不一樣。可是,這時大腦又還沒有成熟到擁有完整地實現獨立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聽話”“不服從”“不配合”這些意願就會率先出現。

簡單理解:孩子說“不”,是自我意識在萌芽。

用好這6種情志溝通法

情志呵護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很關鍵。但也因為孩子的性格各異,很多家長和我說,“不懂如何入手呵護孩子情志,如果像給孩子調理脾胃消化、感冒咳嗽,有相關指南就好了。”

今天我們從孩子總愛對著干聊起,介紹一些比較不錯的親子溝通方法:

①家長自己先少說“不”“不要哭了!”“不要亂跑!”“不准玩水!”“不准亂摸!”......這些命令、呵斥式的“不”,往往是家長情急之下對孩子說的話。殊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當孩子每天接受很多否定詞匯,他們自然也更傾向學會用“不”表達情緒和不滿。我建議家長在溝通的時候,自己先學會少說“不准”“不許”。

②學會更好的溝通方法

學齡前的孩子都是感性大於理性的,用陳述事實+a/b選擇的溝通方法可以潛移默化地訓練孩子的理性思維。舉個例子,可以先和孩子說:“現在已經晚上9點了,你明天7點要起床去幼兒園,如果現在不睡覺,第二天就會賴床、上學遲到,老師會批評你的。”如果孩子之前因為賴床遲到,而被老師批評過,此時就很容易代入當時的情境,也更容易聽得進家長說的話。

接下來就是給孩子選擇:“你是想聽上床聽一會故事,還是我們再做一次小游戲,然后你乖乖睡覺?”孩子更傾向二者選其一,無論選哪個,其實讓孩子准點上床睡覺的目的都達到了。少數情況下,孩子會因為太累、無法動腦子選擇而情緒煩躁,用哭鬧和抵觸溝通宣泄出來。這個時候,用陳述事實+是/否選擇的溝通方式更適合孩子:“現在已經晚上9點了,你明天7點要起床去幼兒園,如果現在不睡覺,第二天就會賴床,上學遲到,老師會批評你的。我們現在去睡覺好不好?媽媽還可以給你讀一會故事書。”

此外,給孩子選擇和尊重,也要注意限度,要有把控的“放權”。1~3歲的孩子做不了過於復雜的決定,可以讓孩子自主選擇要玩的玩具、外出散步要穿的鞋子。逐漸地,孩子會發現,每確定一次選擇都意味著失去另一個選擇,這也許是孩子上的第一節“哲學課”。

選擇會讓孩子開始理解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小的孩子往往什麼都想要。給孩子選擇,看似放權,其實是在培養ta的獨立人格和自制力。

③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一種“選擇題”不能給孩子做。比如,媽媽問孩子:“你最近表現不錯,要不媽媽給你個獎勵?你想吃麥當勞還是肯德基?”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做出一個選擇,家長應尊重ta的想法,而不應該隨意推翻選擇、予以否定:“不行,突然想起你喉嚨最近不太舒服,要不改天再吃吧?”當你發現無論給孩子什麼選擇,孩子都隻會消極地說“不要”“無所謂”的時候,也許你“反悔”的次數太多了。“失信”的家長很難和孩子有平等、信任的交流。

④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有時,費盡口舌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依然一意孤行,是時候讓孩子了解“對自己負責”的真正含義了。確定孩子的行為無大礙,家長可以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試一次,並讓孩子適當承擔后果。比如:孩子專注看電視而不肯吃飯,可以試試任ta去看、不多管教。隨著孩子餓了、困了、累了、被忽略了,ta的心情會從“勝利”的愉悅變成不安、焦慮、委屈。這時候再適時地安撫,輕聲講道理(陳述事實),定下每天看電視時長等規矩,這會比一開始就呵斥著關掉電視更有效。

⑤不翻舊賬,不貼標簽

“早就和你說過,你就是不聽!”“每次都這樣!”“沒見過比你更任性自私的孩子!”“別的小朋友都不會這樣,真丟人!”……日常和孩子溝通中,我不贊同家長說這些話。翻舊賬、貼負面標簽,都對孩子心理情志的傷害極大。孩子的人格還未發育完全,這些話語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行為表現越來越差,甚至“破罐子破摔”。

⑥給予孩子有效陪伴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唱反調是為了吸引家長的關注。大人們覺得“不”字代表著否定、反對,而孩子卻沒有這個概念。

當孩子發現,發脾氣、唱反調、經常說“不”,父母的目光會更長時間聚集在自己身上。於是他會故意跟大人唱反調,以喚起家長對自己的關注。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孩子多次想要交談、一起玩耍,家長卻忽略孩子渴望陪伴需求的時候。有的家長自覺一整天都在陪伴孩子,卻手機不離手,孩子問什麼隻會不耐煩地敷衍。這種無效陪伴,不僅無法呵護孩子情志,還容易達到反效果。

很多家長都在被孩子的唱反調整崩潰后,想要一個乖巧聽話的“天使寶寶”。但仔細想,一些過於聽話的孩子,一般有非常嚴厲的家長,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因為這份嚴厲被壓制,體質也會偏氣郁。情志和體質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有些老人家也會說:孩子調皮點,能鬧騰,証明身體好!

總結:面對孩子唱反調的行為,家長應該做的是理解、尊重和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訓斥和壓制。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