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雞娃”成風的時代,孩子的“心事”知多少

劉曉
2021年09月26日08:19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近日,“雞娃”一詞在朋友圈被刷屏。“今天,你雞娃了嗎?”逐漸成為媽媽們日常交流的主要話題。

“雞娃”意為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讀好書、考出好成績,不停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的行為。這些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安排上各種培訓班,每個“雞娃”的家長都有一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決心”。但越早學習各類學科,孩子就越有出息嗎?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教育學家就在100所幼兒園做過實驗,其中50所幼兒園的兒童以教授知識為主,另50所幼兒園則以玩游戲為主。結果顯示教授知識為主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優勢隻維持到了4年級,此后成績直線下滑。

1967年,美國一項研究對幼兒園三種類型的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到15歲的時候,知識傳授型的“失當行為”平均數是其他兩個小組成員的兩倍﹔23歲時,與他人發生沖突、遭受情感傷害或犯過罪的人數也顯著高於其他兩組。

以上兩項研究說明,“揠苗助長”式的“雞娃”教育並不會培養出“牛孩子”,多數孩子最終還是普通孩子。

1.孩子學習興趣低下,造成厭學現象

2.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3.影響親子關系

4.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積極轉變思維模式,放下焦慮,減少給孩子施壓,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孩子人格培育和身心健康維護上,讓他們全面發展的同時,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對於“雞娃”家長來說,應如何配合“雙減”政策,維護孩子身心健康呢?

第一,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自身的工作及生活壓力,以及輔導孩子學業過程中產生的挫敗感,是引起家長責罵、毆打孩子的導火索。為避免此類情況,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先檢查自己的情緒,避免帶著不良情緒互動﹔還要學習一些情緒管理方法,幫助自己在負面情緒來臨時自行消化、緩解。

第二,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還不能正確體會或表達他們的情緒,家長們簡單粗暴的回應及誤解會阻斷孩子們的傾訴欲望。因此,當雙方想法不一致時,家長首先應了解清楚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強行糾正﹔不輕易否定孩子的能力,要多多夸贊孩子,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第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條件。另外,幫助孩子養成終身受益的習慣和能力,比如熱愛閱讀,認真學習的態度,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等,都是孩子今后持續優秀的必備條件。

第四,給予孩子科學和有效的陪伴

每天預留出專屬陪伴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或溝通,陪伴時家長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哪怕隻有10分鐘的時間,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幸福﹔還要參與孩子成長的特殊時刻,如生日、家長會、學校重要活動等,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重視和關愛。

第五,重視孩子的情緒及心理健康

對於孩子來說,生活及學習中既有令人興奮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敗。在此過程中,家長應給予充足的關心和不失時機的教育引導,及時與孩子及老師溝通,必要時求助於心理咨詢老師或心理學專家,為孩子創建和諧、健康的學校、家庭及個人心理氛圍,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合適的土壤、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濕度、合適的季節裡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地成長。

好的習慣、性格、情緒的養成,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教授章雅青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