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現聽力損失怎麼辦?專業診治少不了

對於老年人來說,日常交流中聽不到、聽不懂對方說話,不僅會導致交流障礙,還會引發虛弱感、孤獨感,產生精神心理問題。而隨著老年人身體功能的衰退,聽力受損常常是最容易發生,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問題之一。如果老人已經出現聽力受損,要如何通過醫療手段有效干預和治療呢?一起跟隨專家來看看聽力受損的檢查診治吧。
老年人出現聽力問題,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般來說,老人的聽力受損有三種表現:一是聽不懂,隻聞其聲並不解其意,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突出的﹔二是難聽見、聽不見,這種情況往往會給老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阻礙﹔三是由於聽力受損而被影響到的認知功能、甚至是平衡功能出現障礙,比如老人容易無緣由跌倒,這可能就是前庭功能下降導致的平衡能力下降。
所以,當聽力出現問題的老人來到醫院就診時,醫生首先要經過常規的聽力檢查來判斷老人的聽力處於何種程度﹔然后再檢查老人的交流能力,即通過言語識別能力測試來判斷老人是否可以聽見、聽懂何種閾值內的正常交流﹔最后就是進行一系列認知功能測試,比如通過現場量表來判斷老年人的認知功能。
老年人聽力受損的嚴重程度如何分級?
根據平均聽力受損的情況,聽力損失分為五級,分別為正常(平均聽力損失小於等於25分貝)、輕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損失介於26-40分貝)、中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損失介於41-60分貝)、重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損失介於61-80分貝)、極重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損失大於等於81分貝)。
老人就診時,醫生首先會通過簡單的言語交流來估計老人聽力損失的程度,進而通過純音聽力測試來准確計算老人的平均聽力受損情況,最后再來判斷老人的聽力受損級別。
對於老年人的聽力損失,常規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些老人會有急性、亞急性疾病,比如滲出性、分泌性中耳炎等耳科疾病導致的耳聾,若是由這種原因導致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藥物、手術加以改善。
另外,還有一部分老人的聽力損失是由於機體老化或終身累積的聽力損失,最終往往是不可恢復的,這種情況下可以採取聽力補償或聽力重建的手段來彌補聽力的損失,最常見的就是配備助聽器、人工耳蝸等方法。
至於人工耳蝸安全性問題,老人不需要過於擔心。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身臟器的檢查,包括心臟、呼吸、肝腎功能等。另外根據已有的國內外經驗,60歲以上老人對人工耳蝸的耐受性和年輕人、中年人並沒有太大區別。
所以,老年人出現聽力受損時,要及時到醫院診治,這樣才能准確判斷是否需要治療、需要何種治療。此外,目前聽力補償和重建技術也已經成熟,就算老人出現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及時採取有效的醫療手段也能夠為他們帶來歡聲笑語和鳥叫虫鳴。
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殷善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