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別小看“社交恐懼症”,你可能真的生病了

劉敬、尹燕萌
2021年11月22日09:2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社交恐懼症”屬於焦慮障礙的范疇之一,屬於被明確診斷的精神科疾病,在青少年期發生的頻率相對較高。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平常所說的“喜歡獨處”以及“逃避聚會”等都屬於“社交恐懼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社交恐懼症”,又應如何正確處理“社交恐懼症”帶來的影響呢?讓我們看看專家怎麼說。

“社交恐懼症”到底是什麼?

在公眾場合下,對自己的社交行為產生擔憂、緊張感,以及外在表現過度不自然的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這種心理和行為會對人的社交活動產生“回避”的效果,但此時不能斷定其患有“社交恐懼症”。隻有當這種“回避”對其社會功能產生影響,且持續時間長達半年甚至更久時,才會初步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

同時需要注意區分“內向性格”與“社交恐懼症”的差別。“社交恐懼症”指情緒的過度緊張和焦慮,但內向性格的人更多的僅是羞於表達,情緒起伏不會過大。因此內向並不等於“社交恐懼症”。

如何正確治療“社交恐懼症”?

對“社交恐懼症”患者可以先做一些心理上的輔導,比如常見的認知行為治療。對青少年群體也可以在模擬的場景中做一些適當的團體社交技能的訓練,但不可違背當事人的個人意願,一定要征求其意見后進行嘗試。

“社交恐懼症”患者自己可以嘗試積極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做一些放鬆訓練,比如一分鐘的自我深呼吸調整,來達到個體的生物反饋使身體放鬆下來。

當患者出現多種焦慮症狀共同發作的嚴重情況時,就必須採取對應的藥物治療,比如一些抗焦慮或者安定類的藥物,但要注意不能濫用藥,防止出現副作用。

“社交恐懼症”患者應該怎麼做?

首先應該正視“社交恐懼症”,這並不是一個時髦的“流行病”。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社會壓力在不斷增加,對社交能力的考驗也在逐步增強,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該強化自己的抗壓能力,即使出現了類似回避社交的心理問題,我們也不能放任這種心理的增生。

“社交恐懼症”患者如果無法走出交流的困境,可以先嘗試一些線上的溝通方式,比如聯系政府熱線機構,尋求專業的心理指導,幫助自己樹立信心,進而走出家門到正式的心理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社交恐懼症”並不是時髦的代言詞,而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精神障礙,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更應該引起重視。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內心陽光起來,積極地融入群體。即使出現心理問題,隻要做到正確的自我調節並進行必要的醫學治療,“社交恐懼症”就不會困擾我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專家: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臨床心理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曉虹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梅藝璇、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