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長白發就不容易得癌症?11月“科學”流言榜為你解惑!

2021年12月01日11:03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長白發就不容易得癌症?礦泉水裡竟能生出虫?《11月“科學”流言榜》發布,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1.流言標題:哈佛最新研究顯示,長白發能降低患癌風險

流言內容:哈佛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長白發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它能降低你患癌症的風險。

真相解讀:網文介紹的研究發表於2009年,是一項通過小鼠模型探討頭發變白機制的研究,且該研究也沒有癌症發生率的相關數據。“生白發能降低患癌的風險”的結論引自外媒報道,報道誤讀了專家觀點,得出錯誤結論。如果白發人患癌風險更低,那老年人患癌幾率將遠低於青年人,這明顯與現實情況不符。

來源:騰訊較真

上榜理由:這條流言是典型的“對專業報告的錯誤解讀”,由於顛覆一般認知,又假借知名大學和科研成果外衣,極易引發網民關注和信任。

2.流言標題:蜂蜜內的果糖不會升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吃

流言內容: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所含的糖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數低,所以糖尿病患者吃蜂蜜也不會血糖升高,可以放心吃。

真相解讀: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不利於控制血糖,雖然蜂蜜中果糖的升糖指數確實較低,隻有23,但蜂蜜中還有和果糖含量相當的葡萄糖,而葡萄糖升糖指數高達100。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蜂蜜》(GB 14963—2011)對蜂蜜的質量要求,每100克蜂蜜中的果糖與葡萄糖總含量應≧60克,是一種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來源:騰訊較真

上榜理由:在普通大眾認知中,蜂蜜由於天然特性常被認為是健康食品,流言中對這一觀念進行了不加條件限制的放大,如果因此導致公眾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過量食用蜂蜜,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3.流言標題:礦泉水中可能生虫

流言內容:礦泉水中發現大量白色虫卵和黑色雜質,即使是品牌礦泉水也特別“臟”。

真相解讀:國家對飲用水行業有嚴格的安全標准,《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包裝飲用水》(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飲用天然礦泉水》(GB 8537—2018)要求瓶裝飲用水不能添加任何防腐劑,對微生物的控制要求更加嚴格。在生產瓶裝飲用水時,使用臭氧而不是漂白劑進行殺菌,這樣可以將水中微生物及其孢子全部殺死,而臭氧可在24小時內完全分解無殘留。而且,瓶裝飲用水的生產流程十分精密,相關部門也有三方監管和質量檢查,完全不必擔心安全問題。新聞事件中出現的虫卵的瓶裝水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也可能是未按規范流程生產的不合格產品。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瓶裝礦泉水、飲用水因消費群體廣泛,又涉及食品安全,引發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由個案而否定一個產業,對行業經濟,尤其是企業發展造成沖擊和傷害。

4.流言標題:寶寶頭型不好,可以自己買矯正頭盔調整

流言內容:要想寶寶頭型長得好,就需要干預,可以給寶寶買矯正頭盔戴,把頭型矯正過來。

真相解讀:矯正頭盔的原理很簡單,定制好形狀的頭盔會緊貼寶寶頭顱比較圓的部分,為比較扁平的部分留出生長空間,這樣腦袋就會逐漸向扁平的部分生長,從而達到矯正頭型的目的。什麼情況下使用、如何選擇矯正頭盔是一個專業活兒,應由專業人員給出判斷,並根據寶寶當前的頭型精確建模,預估頭部發育情況,給出矯正方案。在使用過程中,還要根據寶寶頭型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需要專業知識、設備及人員。目前,相應的正規醫療機構較少,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另外,多數情況下寶寶的頭型是能通過改變睡姿等方式矯正,錯用矯正頭盔反而會影響正常發育。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隨著二胎三胎政策放開、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對嬰幼兒產品的消費能力和意願越來越強烈,因此圍繞嬰幼兒生長發育的方法及產品被濫用。科學辟謠亦非常關注相關領域話題的設置與傳播,一方面消除年輕家長的焦慮,另一方面引導全社會健康育兒理念。

5.流言標題:吸氫氣能抗腫瘤、抗衰老,包治百病

流言內容:一些機構宣稱,吸氫氣能夠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連癌症都能治好,還能抗衰老。

真相解讀:雖然在一定的實驗條件下,氫氣有減少炎症反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相關臨床研究還在進行中。目前不論是科學原理,還是實際醫療應用,對於氫氣的作用尚有很多謎團沒有解開。即便在實驗室或臨床應用上有一些突破或進展,但目前使用氫氣治療或預防疾病仍屬醫療行為,應在具備正規資質的醫生指導下,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中開展,而不要選擇非正規機構或家中自行操作。

來源:騰訊較真

上榜理由:以“學術成果重大突破”為賣點,特別是打著“見效快”、“療效好”旗號的“新療法”特別吸引眼球,而盲目信從不僅是“智商稅”,也有可能耽誤正常治療。

6.流言標題:野生動物抓回家馴養好就能當家寵

流言內容:動物都是可以培養感情的,很多野生動物長得很萌也不傷人,帶回家好好馴化,能當寵物養。

真相解讀:對於絕大多數野生動物來說,人類的家庭環境非常嘈雜,容易使它們感到焦慮。再加上投喂的人工飼料與野外食物差異很大,對它們的健康也無益。同時,野生動物的一些習性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比如利用大小便標記領地,在各處留下抓痕、咬痕,經常大聲吼叫等。部分野生動物還可能攜帶病原體,有可能使人患上疾病如鼠疫等等。所以說,野生動物隻可遠觀不可褻玩。

來源:科學辟謠

上榜理由:人們對寵物多樣性有一定需求,但如果不強調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的共識,一方面會傷害野生動物,另一方面則可能對社會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責任編輯:

黃維佳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醫學分社副社長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台、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平台支持:騰訊較真、微博辟謠、頭條辟謠、抖音、老爸評測、網易健康

本期評審專家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車雅敏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冉 浩 廣西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吳 萍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

陳 鵬 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主任、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梅藝璇、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