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洗牙后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這些防范知識學起來

2021年12月04日16:19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最近,一則“洗牙后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新聞刷屏各大媒體,一度引發大眾熱議。人們在驚愕之余,不禁要問:洗牙的風險真的有這麼大?倘若事實果真如此,人們又該如何防范呢?

感染風險不只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洗牙,本是口腔診療過程中的相對簡單的常規操作,但其可能引發的感染風險卻不可小覷。這是因為:首先,口腔本身就是一個多菌的環境﹔其次,洗牙器械或設備會與最容易傳播疾病的唾液或血液頻繁接觸﹔再次,洗牙不可避免地會引發牙齦出血(請注意:洗牙不是牙齦出血的根本原因,但洗牙器械產生的超聲震動一定會加劇牙齦出血症狀)﹔最后,洗牙會引起大量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噴霧形成。

洗牙可能引發的感染情況也較為復雜

一是病原體很復雜。所謂病原體(pathogens),是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發生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等。這些微生物,不僅包括細菌,也包括真菌、病毒等。該新聞所提及的病原體是鏈球菌,屬於細菌的范疇﹔而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學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也可能通過洗牙感染患者,它們都屬於病毒的范疇。

二是感染途徑也很復雜。這些途徑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類,即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所謂自身感染(self-infection),又稱內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是指在患者自身皮膚或腔道等處定植的條件致病菌或從外界獲得的定植菌,因數量或定植部位改變而引起的感染﹔而交叉感染(cross-infection)屬於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是指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工作人員之間通過直接或間接傳播引起的感染。很顯然,該新聞中的案例屬於自身感染的情況,它是由定植於口腔的鏈球菌進入循環系統造成的感染。但這只是洗牙造成感染的可能情形之一。由不規范的洗牙操作導致的交叉感染,很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感染出現,並由此產生更嚴重的后果。比如,不規范的洗牙可能傳播乙肝、艾滋病。

為預防感染,牙醫想了很多辦法。

 洗牙前

1、檢查

在計劃洗牙之前,通常會對患者進行健康檢查,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對有關傳染性疾病患病情況的確認。有乙肝、艾滋病的患者不宜接受洗牙。這是因為,雖然患者和患者之間不會直接接觸,但在洗牙過程中由患者唾液、血液和潔牙機噴出的水霧共同構成的噴霧很可能污染診室環境,由此造成病原體的間接傳播(可造成交叉感染)。當然,牙醫也要確保自身不存在傳染性疾病(可造成交叉感染)。

2、漱口

牙醫通常會讓患者在洗牙前完成一個漱口操作。這個漱口與通常的漱口不同。因為這個漱口操作所使用的漱口水必須是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如3%的過氧化氫液、0.12%的氯己定液等,並且要含漱1分鐘。其主要目的就是減少洗牙過程中形成的噴霧中的病原體數量(可造成交叉感染),並防止菌血症發生(可造成自身感染)。

洗牙中

1、使用防護用具

使用防護用具以及一次性或滅菌器械是預防感染的必要手段。患者通常需要佩戴眼罩或胸巾(必須佩戴),醫生則需佩戴手套、口罩、防護鏡和面罩。上述手段均有助於預防交叉感染。

2、使用吸唾器

在洗牙過程中,牙醫還會使用吸唾器,這一措施不但可以避免不斷產生的唾液、血液和水霧造成患者嗆咳,而且可以減少噴霧的形成和自由擴散,由此降低噴霧傳播潛在病原體的可能性(可造成交叉感染)。

此外,洗牙器械所產生的超聲波本身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洗牙后

在洗牙結束后,牙醫往往會用被過氧化氫液浸濕的無菌棉球擦拭術區。這一操作將進一步降低病原體進入循環系統的可能性(可造成自身感染),並有助於止血。

安全洗牙的關鍵在於規范操作,雖然洗牙是口腔診療中最為簡單、基本的操作,事實上在很多醫療機構洗牙並不需要由醫生親自完成。但鑒於洗牙可能存在傳播感染性疾病的風險,其規范操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確保規范操作的,是醫療機構的規范化管理。對醫療機構提出的健康檢查要求,患者也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一個缺乏規范要求的醫療機構,雖然看似讓患者很省事,但其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王婉瑩、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