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手”护神,洗手的6大常识你都知道吗?

2017年04月17日13:0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时候,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要勤洗手,因为这样能够“洗掉”手上的病菌,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但不少人在洗手的时候只是搓一下了事,有些人甚至连肥皂和洗手液也不用,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正确。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关于洗手的6大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小朋友正确洗手。(王沙沙/新华网)

常识一:正确洗手可有效预防传染病

据新华网报道,正确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北京市丰台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刘强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威胁,而接触传播是这些病原体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如果手接触了病原体之后又接触了身体的其它部位,如眼睛、嘴巴等,人就有可能感染病原体,进而患上疾病。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梁靖华在接受《西安晚报》采访时表示,维护手部清洁卫生,可以降低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和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病风险。

常识二:饭前便后要洗手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句话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双手难免接触到食物,此时如果手“不干净”,食物上就很容易沾染病原体,进而使“病从口入”,因此在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在如厕的过程中,即使手没有接触到尿液或粪便,也可能在翻马桶盖、开关门、冲水的时候沾染病原体,因此上厕所后也应该洗手。

常识三:饭后便前要洗手

其实,饭后便前也要洗手。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医生张林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在吃饭的时候,很多人习惯直接用手拿食物,殊不知这些食物的残渣和油渍很容易吸附细菌,因此饭后要洗手;我们在上厕所的时候,需要用手去使用手纸、卫生巾、护垫等卫生用品,此时如果手“不干净”,手上的病原体就很有可能通过这些卫生用品进入人体,进而使我们患上一些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因此便前也应该洗手。

常识四:用热水洗手并不能更好地杀菌消毒

很多人在洗手的时候喜欢用热水,觉得用热水洗手比用冷水洗手更能杀菌消毒。但据中国日报网报道,我们洗手时用的热水一般在40~55°C之间,这种水温并不“足够热”,其杀菌消毒的作用也并不明显。长时间用这种热水洗手反而会破坏我们皮肤表面的保护层,进而降低皮肤的抗菌能力。

常识五:洗手的时候要让香皂在手上停留20秒

《燕赵晚报》建议大家,在洗手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洗手液或香皂,这样更有利于手部卫生,而且洗手液或香皂在手上的停留时间最好达到20秒。

常识六:不要“搓一下”了事,洗手需要七步

很多人在洗手的时候只是随便“搓一下”了事,但其实正确的洗手方法分为七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公共卫生医师陈亚男在接受中国江苏网采访时向大家介绍了“七步洗手法”:

1、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然后相互揉搓;

2、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3、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中进行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5、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6、洗指尖。弯曲一手的手指关节,指尖合拢,然后放在另一手掌中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7、洗手腕、手臂。搓洗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孙乾)

本文由北京市丰台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刘强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编:赵鹏(实习生)、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