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教训:不是毒品的“毒品” 笑气到底有多毒?

2017年07月11日16:50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标题:不是毒品的“毒品” 笑气到底有多毒?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酒可以喝,迪可以蹦,烟可以抽,如果要打气,对不起,我们不认识。”近日,一则《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在网上流传,一个在美国留学生的中国女孩记录自己吸食笑气成瘾,导致身心严重受损的惨痛经历。一时间,“笑气”成为热点。

“笑气”装在手指大小的金属罐中,原本的用途是制作蛋糕、进行手术麻醉。而现在,则被当做毒品的替代品进行滥用吸食。吸食有几种方式,一种是打进气球中,从气球中吸食,因此又称为“打气球”、“吹气球”。或者是将“笑气”抽入奶泡枪中,直接对着枪口吸气。每小罐只有几克,吸食一次能带来十秒的快感,据称是带着“甜味、凉丝丝”的味道。

文章中的女孩写道:“不知道什么时候西雅图开始流行起了吹气球,微信里到处充斥着贩卖气球的留学生,对于没有抽过烟没有喝过酒的我很是新鲜。我跟闺蜜发誓我就尝尝是什么感觉,可是第一次之后我就开始沦陷了。”

沦陷之后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章中的女孩自述嗓子痛的已经说不出话来,喝水都困难,手脚麻木,连杯子都拿不起来,手脱皮,大腿冻出窟窿,甚至大小便失禁,想不起年龄和名字……更有媒体报道的其他案例,高血压、心肌肥大、重度肌无力甚至终身瘫痪,彻底丧失自理能力。

其实,“笑气”的滥用不仅仅在国外出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的酒吧等娱乐场所也在流行。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皆曝出有人吸食此类气体的状况。更可怕的是,“笑气”已经侵入了更为年轻的高中生群体。有报道称,浙江省戒毒研究治疗中心某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上高中的女儿在宿舍和舍友吸食“笑气”。而气弹是她们从蛋糕店带出来的。

目前,国内第一篇关于“笑气中毒”的临床医学论文被认为是中日医院神经内科王丽博士的一篇病例报告《滥用笑气中毒致神经系统损害一例》,详细回顾了2015年10月收治的吸食笑气成瘾导致瘫痪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电生理学等改变、在院治疗经过,及对该病例的讨论。

近日,王丽刊文指出,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具有轻微麻醉作用。笑气在临床上用作吸入性麻醉药,能够让人感到轻松、快乐,甚至出现幻觉。笑气的危害虽然比不上其他毒品,但长期或大剂量滥用,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造成恶性贫血,导致末梢神经及脊髓病变,出现手脚麻木等症状;还可能造成精神异常,如嗜睡、抑郁或精神错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麻醉科主任靳三庆指出,笑气的命名没有考究,可能是最初做分娩、拔牙手术时很疼,使用之后可以缓解疼痛感,所以命名笑气,但是本身不会让人发笑。由于效果较弱,现已很少在临床使用。

王丽认为,笑气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是可治性疾病,早期诊治,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吸食笑气成瘾病例数量不足,加上很多患者并没有就医意识,对笑气致病的诊疗研究还远远不够。

然而,如此厉害的“笑气”却并不属于“毒品”。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文献检索了解到,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吸食笑气并不违法。在我国,虽然一氧化二氮在2015年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但它不属于剧毒品和易燃易爆品,因此在生产、流通和终端使用上,并没有强制的流向监管要求。但如果不作为药品,网店卖家在出售时,应具有危化品经营许可证。

有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笑气”的潜在危害已引起重视,但购买渠道还是很容易找到,只花40元就买到一盒内含10支的“笑气”。

7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尽管“笑气”并未被定性为毒品,但其吸而依赖、戒而复吸的成瘾性,导致记忆力下降、肌肉萎缩甚至窒息死亡的毒害性,已经符合毒品三大特征的其中两个,仅有违法性未备。这也提醒公安、药监等相关部门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强化监管。就目前而言,对非毒品药物的监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监管还需告别“跟跑式”的狼狈,保持未雨绸缪的敏感。下好预警先手棋,“笑气”才不会成为难戒之瘾、难言之痛。(赵敬菡综合)

(责编:黄铭媛(实习生)、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