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你真的了解吗?小心"硬骨头"变成"脆桃酥"

2018年02月12日16:0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将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为了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三大杀手。据2014年《 近十年我国各地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状况》报告,中国4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1.12亿,其中绝大部分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不多。那么,关于骨质疏松症,我们应该了解哪些问题呢?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有哪些

骨组织的成骨细胞,在受力大的部分“制造骨骼”,而破骨细胞,它们破坏、吸收骨组织,成年人的骨骼就是在这样的“拆建”过程中,即骨代谢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年龄超过40岁后骨组织“建”的速度保持不变,但是“拆”的速度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架构衰退,并伴有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下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1.全身性疾病,比如吸收不良、肝肾疾病、乙醇中毒、光照不足等都可能扰乱骨代谢;

2.饮食与营养状态,比如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等;

3.内分泌因素,比如体内雌激素低下、甲状旁腺激素低下等;

4.活动与负重,比如丧失肌肉收缩将会加快骨丢失等。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前期并无任何不适。但随着病程的进展,身体会感觉到腰酸背痛、甚至全身骨痛,没有固定的部位,也说不上来哪里痛,常感到乏力不堪。病情加重时,则会导致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最常发生的有脊柱压缩性骨折,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身材变矮、驼背;严重时,会引起髋部骨折,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另外,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因为骨吸收过强和骨形成不足,折断处的骨骼常难以痊愈,极易发生二次骨折。

诊断骨质疏松症有何标准

建议所有的成年人,如果有以上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尽早做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测定不但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也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骨密度数据主要看T值,其中,T值是衡量骨密度的标准之一。

骨密度T值参照表(“达医晓护”供图)

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哪些治疗方法

临床中,治疗骨质疏松症个体化治疗十分重要,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有以下几种方法:

1.科学用药。确诊为骨质疏松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循医嘱,坚持规范用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主要分为钙片、维生素D、双膦酸盐、激素类似物四大类,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功效。钙片的作用在于补充钙的供应、延缓骨丢失,是骨质疏松的基础用药之一;维生素D可帮助机体钙的吸收,增加骨的矿化以及改善骨质量;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药物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来抑制骨吸收,有助于体内的钙元素沉积在骨骼之中。连用三年即可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激素类药物的功能在于模仿人体的生理激素,以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比如特立帕肽,这种药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多数患者使用3个月即可改善骨转换指标,6个月就可以观察到骨密度的改善情况。

2.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通常情况下,骨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若长期有剧烈的疼痛感或长期绝对卧床时,推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这种手术创伤小,术后可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椎体形态及承重,明显改善椎体疼痛,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以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尽快回到正常生活。

3.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针对髋部的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目前认为如果身体条件或其他因素许可,均应尽早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卧床,并能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残废率。若条件不允许手术,建议保守治疗,在卧床期间需加强营养,但千万不能总躺着一动不动,应加强护理并积极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运动,预防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心脑血管意外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与骨质疏松症作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我们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时往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整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作词规律;避免嗜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2.注意是否患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防止各种意外伤害。

3.还需注意切忌盲目补钙。虽然钙是骨质疏松的膳食补充剂,但是缺钙并不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唯一因素,单纯补充钙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骨质疏松的发生是由于钙的吸收、钙的沉积、骨重建等很多环节存在问题,除了钙元素,还涉及到维生素D、激素等多种物质。所以,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切忌盲目补钙。通常情况下,应选用含量较高、制剂溶出度好、吸收好且生物利用度好的钙剂,中老年人在补钙的同时建议补充一定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4.预防应从娃娃抓起,需要终身努力。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林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李辉龙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董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任妍、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