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时不时疼痛难耐?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可这样缓解

周璐

2018年08月09日14:5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虽然已经立秋,很多地方依然暑热难当。医生华太格刚泡好一杯莲子芯茶在诊疗室里坐下,就听到门口传来患者的呼救:“我得病了,最近我的肛门附近总是突发剧痛啊,你说我是不是得了直肠癌?”

“别紧张,你三个月前才做过直肠镜,当时是因为不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有点直肠炎,经过治疗已经好了。直肠癌一般不会发展得这么快的。”华医生说,“来,慢慢说,到底是怎么样的痛?”患者邱常健表示,最近两个月来肛门直肠部位经常出现难以言说的疼痛,“有时白天痛,有时晚上痛。白天痛经常要持续20分钟,有时钝痛、有时刺痛、一会儿像触电、一会儿像撕裂,疼痛的时候坐立不安;晚上痛就是一种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有时睡到一半也会痛醒,一定要坐到马桶上一会儿才能缓解,却什么也拉不出来。” 

华太格给邱常健做了一系列医学检查,排除了导致直肠疼痛的多种疾病原因,如缺血、炎性肠病、隐窝炎、肌间脓肿、肛裂、痔疮、前列腺炎及尾骨痛等。患者出现突发一过性或持续性的剧痛,却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的肛门病变,这就引起了华太格的兴趣。随后,华太格又询问了邱常健平时的一些作息和发作时的状况,表示患者所患疾病为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5年10月20日,在四川江油市三合敬老院,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何元正在给81岁老人魏育全检查胃肠疾病。(成和平/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是发生在肛门和(或)直肠的非器质性的特发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这是一种临床难治性疾病,以女性多见,发作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曾有研究表明11.5%的患者因疼痛而不能工作或学习。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考虑可能与盆底肌肉异常运动、精神心理因素、遗传性内括约肌病等有关。很多研究称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肛管肌电活动和肛管内压增加,但是肛管直肠测压试验的标准还未明确,也有文献表明疼痛的减轻和肛管压力降低有关。

《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把这种疾病分为慢性肛门痛和痉挛性肛门痛,两种类型常同时存在,但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频率和特征加以区分。其中慢性肛门痛有两种亚型:肛提肌综合征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诊断要点如下:

1.慢性肛门直肠痛

(1)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肛门直肠痛。

(2)疼痛持续至少20min。

(3)以上症状诊断前至少6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3个月。

(4)排除其他原因缺血、炎性肠病、隐窝炎、肌间脓肿、肛裂、痔疮、前列腺炎和尾骨痛等。

肛提肌综合征:(1)符合慢性肛门痛诊断标准,并且从后部牵拉耻骨直肠肌时可引起触痛;(2)疼痛通常为模糊钝痛,电击样、撕裂样、烧灼样疼痛,或表现直肠的压力感增高,长时间坐位及卧位时加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符合慢性肛门痛诊断标准,从后部牵拉耻骨直肠肌时不会引起触痛

2.痉挛性肛门直肠痛

(1)肛门部位突发的剧烈疼痛,持续数秒或数分,然后完全消失。

(2)发作结束后疼痛会完全消失如常人直到下一次发作,并且发作时间不确定无规律,可以几天内发作一次,也可以几年内发作1次。

(3)肛管和乙状结肠压力均升高。

(4)持续时间满3个月。

(5)病因多与心理障碍有关,其机制可能源于平滑肌异常收缩。

该病在科研中满足标准的发病时间为3个月,但用于临床诊断和评估时,发病时间可不足3个月。目前看来由于病因不明,所以药物疗效也不是非常好。建议尝试以下几种缓解方式:

1.手指按摩肛门周围并适当扩肛。可用40℃温水坐浴,改善痉挛的症状。

2.针灸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气血不调、脉络郁滞、蕴生湿热引起,不通则痛或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心神失养、不荣则痛引起。针灸可通过穴位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疏肝解郁、解痉止痛的目的。

3.调畅情志。有报道表明,肛门直肠痛和心理因素包括精神压力、紧张和焦虑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由情志不畅、心情急躁或者局部刺激等因素而诱发,并逐渐加重。多见于平时精神较紧张多疑,情志不畅、心情急躁、或性格内向的人群。因此放松心情,运用多种方法调畅情志也是非常有效的缓解方法。部分病人可配合使用抗焦虑药物,镇静剂的使用可以消除焦虑症状,并能使肌肉痉挛缓解。

4.不要久坐久站。保持一个姿势过久,如长时间的站立不动或久坐办公、看电视、打游戏等,也容易引起肛周的神经或肌肉的痉挛。在两小时中适当地变化一下姿势和肌群的运用,能减少痉挛疼痛的发作。

5.生物反馈训练。在缓解痉挛症状、降低肛管内压上,此项技术的作用日趋显著,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生物反馈疗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即利用仪器描记人体内正常情况下意识不到的、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某些生物信息(肌电活动、脑电波、皮肤温度、心率、血压等),转换成可察觉的声、光等反馈信号,并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6. 其他治疗如中药熏洗、塞药和直肠腔内理疗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人物“华太格”与“邱常健”等为笔者虚构形象,仅为科普所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作者:华东疗养院外科主治医师周璐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张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