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娘家别弄混 “关系边界”不清易致家庭矛盾

石邦俊

2018年09月05日14:30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无论是夫妻关系出现裂痕,还是孩子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究其根本,通常与家庭内部的“关系边界”不清晰有关,比如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存在认知差异,但彼此又都习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因此,要想获得和谐、稳定、幸福的家庭关系,就需要明确关系边界,这是解决家庭问题的一把“钥匙”。

其实,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存在很多相互关联的身份,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父母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由于每一个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所以在不同情境下,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家庭成员需要明确的关系边界主要有以下几种:

家庭三角关系图(石邦俊 制图)

一、“丈夫与婆家”的关系

婆家是丈夫的原生家庭,他与其父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同时,他的认知、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和他的家庭密切相关。妻子不要总是在丈夫面前用负面的语言来评价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遇到和婆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或与婆家出现冲突时,妻子最好通过丈夫解决问题,不要“越界”。当丈夫和他的家人发生冲突时,妻子不要火上浇油,而应该做好听众,让丈夫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同时,丈夫也需要注意,不能用自己对家人的标准来要求妻子做到完美。

二、“妻子与娘家”的关系

娘家是妻子的原生家庭,她与其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更加细腻。除了受家庭文化影响外,她和母亲的关系对她的影响更加显著。妻子需要明白,娘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幸福,很容易对夫妻之间出现的“风吹草动”产生过激反应。因此,妻子要做好丈夫和娘家的联络人,多做积极、正向的“双向传递”。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需要娘家帮助时,也要用中性的语言来陈述。同时,丈夫也应该充分尊重、理解妻子,特别要避免在娘家面前用“居高临下”的语气指使妻子。

三、“孩子与大家”的关系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孩子才是唯一与婆家、娘家都有血缘关系的人。当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间的“小家庭”(相对于包括婆家、娘家的“大家庭”而言)才真正进入了实质性的家庭阶段。没有孩子的“小家庭”可以说是婚姻中的“单身阶段”,此时妻子和丈夫虽然在观念、习惯、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彼此还可以“相安无事”。

当孩子出生后,娘家和婆家就会参与进来,“小家庭”也因此过渡到“大家庭”。此时,丈夫和妻子开始尝试用“你家和我家不同”来对待存在的差异;家庭文化、地域文化、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会使家庭矛盾日益尖锐化。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都应该明白,家庭是每一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和“终生环境”,对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小家庭”和“大家庭”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复杂、生动的“小社会”,只有理性地处理问题,客观地看待冲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整个家庭系统的健康发展,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石邦俊(中)与大家讨论家庭关系对个人的影响。(石邦俊供图)

案例解读:

一位年轻妈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表示,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感觉自从孩子出生后,自己的精神就进入了“梦魇模式”,晚上经常做噩梦,感到不安和恐慌。特别是临近春节时,更会有窒息感,出现逃离的想法,在与丈夫回婆家的时候,每晚都会做噩梦,甚至因此出现想要离婚的冲动。

该年轻妈妈希望知道自己家庭关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在了解到其需求并进行深入交流后,咨询师采取了如下措施:

咨询者画出的家庭关系图(石邦俊供图)

1、请她画出自己的家庭关系图。先画一个以自己核心的圆,在圆的周围画出和自己相关的关系图,并对影响自己的他人打分。值得注意的是,在画图的时候,不要给予其任何其它提示,并要求其不做过多思考。

2、根据该家庭关系图,请她进行解释并与她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问题:

(1)自己存在某些“不合理认知”,比如穿比较贵的衣服、去高级餐厅、去娱乐社交场所等都是“有罪的”“错误的”。

(2)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存在问题,比如她认为在结婚后,大家都是一家人,无需客气,于是总会用过度热情的方式,干涉丈夫及其家人的做法,而这就是家庭关系边界不明确的一个外在表现。

最终,她明确了个人认知对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存在影响,并明白了要划清家庭关系边界,要在不同情境中采取相应的待人处事原则,以构建和谐家庭。

作者:心理服务基层科普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邦俊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编:赵鹏、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