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也要“点到为止” 超限效应或致逆反心理

陈丽

2018年09月06日15:19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存在“唠叨”的问题,有媒体曾做过一项关于“你在什么时候最讨厌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唠叨的时候”获赞次数最多。该调查可能不具备代表性,但它提醒家长:“唠叨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由“超限效应”引起的。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9月4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教师正在辅导学生。

(王炳真/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受感动,就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感到很气愤,不仅没捐钱,还偷了2元钱。

后来,人们把这种由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回到家后就可能面临父母的“轮番轰炸”,有时候甚至爷爷、奶奶也会参与到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中。刚开始,孩子可能还有点内疚不安,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选择性失聪”,将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完全“屏蔽”家长的说教,以至于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孩子还可能觉得不耐烦、反感、讨厌等,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和家长顶嘴,“我就这样,你们爱咋咋地!”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如果不注意“度”的把握,就很容易适得其反。具体而言,即使孩子犯错,家长的批评、教育也要“点到为止”,即针对一次错误,尽量做到只教育一次。如果不得不再次教育,最好也换个角度或换种说法,避免让孩子产生“爸妈揪着我的一个错误不放”的想法。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家庭教育应该从“盲目教”转变为“学会教”,从“无度”转变为“有度”,做到教子有方、教子有度。

作者:全国心理服务基层普及讲师、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丽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编:赵鹏、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