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章铸医魂”医学科普纪实

董健: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科普也是一种情怀

赵鹏、张萌

2018年10月19日15:52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人民网北京10月19日电 (赵鹏、张萌)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世人称颂,因此有了“医者父母心”的说法。9月25日,每两年一届的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唯一奖项颁给了一位特殊的医生:他是患者眼中的“明星”,有患者千里迢迢赶赴上海,只为一睹真容;他是同行眼中的“怪咖”,多年来为一些“小儿科”的事情绞尽脑汁;他“文武双全”,不管是手术刀还是笔杆子,他用起来都得心用手……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总编辑董健。他从医数十年,在业内颇有名气,还于2014年成为国内第一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普通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曾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外科医生大多忙于手术,你能抽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实在难得。”

董健为患者解释病情。

“医生,我不瞧病,我就来看看你长什么样子”

“来我门诊看病的患者一直很多,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样,所以有些患者排队花费的时间就比较长。患者越多,医生在每位患者身上花费的时间就越有限;等候排队时间越长,患者的期望值就越大,越希望得到医生更为详尽、耐心的解释。于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董健表示,“有一天,我意识到,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能够阅读一些医学科普文章,那么他就会对疾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更有利于减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我认为,医患之间的许多纠纷、矛盾都是由沟通、解释不够造成的。”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董健开始了医学科普工作,一做就是十几年。医学科普让董健更忙了,但也让他收获了额外的感动与满足。

有一次,董健出门诊时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董健问老人哪里不舒服,老人回答,“董医生,我没有哪里不舒服,我来这里也不是为了瞧病,我从外地赶来,挂号、排队也花了很长时间,就是想看你本人长什么样子。”

老人的话让董健很诧异。随后,老人从背包中拿出一本书,董健认出这是自己曾经出版过的科普书籍——《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老人翻开书,指着书上各式各样的笔迹对董健说,“我无意间在书店买了你写的书。就是这本书,让很多困扰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非常感谢董医生为我们患者做出的努力。今天,我特地到上海来,就是为了向你说声谢谢。”

还有患者给董健写信,表达对董健出版的科普书籍的欣赏:“这本书写得好、写得实在,看了后十分得益,如果我早买的话,将逃过此次病痛之劫,后悔晚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老同事、老朋友,让他们共享‘有病照书治,无病照书防’的乐处。”

这些事情让董健很感动,更坚定了他做科普的决心。

董健在电台做节目。

“真正的医学大家,应该把病人越看越少”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正所谓“医者仁心”,一个“仁”字,白纸黑字写在纸上,也一笔一划刻在董健心里。“很多人,包括有些医生在内,都认为科普是‘小儿科’,不值得付出。”董健表示,“但我觉得,一个好医生,应该把病人越看越少,即希望他们不生病、少生病,或者病情不加重,这才是真正的医学大家该做的事情,而科普就能起到这个效果。”

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医生的感动和满足不应该仅仅来自于治疗疾病,还应该来自于减少生病。

其实,经常有人对董健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觉得医生平时做手术、看门诊已经够累了,没必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做科普:与其花时间做科普,不如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台手术。但董健却认定,科普是有价值的,对医生和患者都有好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所谓的医学科普越来越多,但靠谱的医学科普并不多,科普作者鱼龙混杂,科普内容泥沙俱下。广告、谣言等经常打着科普的幌子欺骗老百姓,而老百姓的辨别能力却很有限。”董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医生不站出来做科普,一些伪科普就会危害老百姓的健康和利益。因此,工作在医疗第一线的医生们理应成为医学科普的主力军。”

同时,董健认为,“对于医生来说,做医学科普也有好处。普通患者很难听懂医学专业术语,这就导致医生不知道如何通俗地与患者解释病情,患者在听了医生的解释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如果医生经常撰写科普文章,或者做科普节目,那么他就更容易理解患者的想法,并能够深入浅出地为患者解释病情,这样非常有利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董健为群众科普医学知识。

“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科普也是一种情怀”

董健先后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浏览量达2000余万次。他的事迹被上海科教电影厂拍摄成科技纪录片,并在2016年上海科技节作为优秀纪录片展映。

“做医学科普,最重要的是坚持。科普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医生看病需要花费时间,做科普也需要花费时间,所以必须协调好科普与临床工作之间的关系。”董健表示,“医生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职业,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要有奉献和服务的精神,科普也是一种情怀,需要奉献和服务,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够投身于科普。”

董健对人民网科普中国表示,“当然,要想做好医学科普,不能只靠医生的情怀,也需要社会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在社会上,希望更多的媒体、学会等愿意助力医学科普;在政策上,科普工作最好可以与医生的考核、晋升等挂钩。这样,医学科普就能真正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受访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名医、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总编辑董健

(责编:赵鹏、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