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环境后抑郁、焦虑、惆怅?可能是适应障碍在作怪

倪开济 

2019年02月22日15:42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一位37岁的已婚男性Z,在国内知名公司任职,有一6岁的儿子。 3个月前,因业务发展需要Z被派往该公司的外地分公司任职,同时升任业务副总经理,妻子则带孩子在原居住地上学。在新公司工作1个月后,由于工作观点和和思路不一样,Z与总经理及另一名副总经理常常发生冲突,感到很难推进工作,因为职位的迁升,Z逐渐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一岗位。他自己调整了2个月,但情况却越来越糟糕。工作时有明显的无力感,下班后待在家里不想动,因为没有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在身边,甚至有时只能靠饮酒来排解自己的情绪,睡眠状况和工作效率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于是Z到心理科就诊,考虑诊断为“适应障碍”。Z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升职为他带来了这样的烦恼。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3月1日,心理咨询师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辅导。

(牛路/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很多人面临着变换工作、学习环境,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等等,在这一类人群中可能就会出现如同Z先生一样的困扰,也就是“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一种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的状态。一般都是因为近期有明显的生活改变,或一些刺激性事件的发生,导致患者出现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状态。症状持续至少1月,但一般不超过半年。

通常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烦躁、害怕、不知所措等。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抑郁型,这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适应障碍类型,表现以抑郁症状为主,但比抑郁症为轻,病人出现哭泣、沮丧、无望感等;

2.焦虑型,以敏感、烦躁、紧张为主要表现;

3.混合情绪型,同时有抑郁、焦虑及其他情绪异常,但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抑郁症和焦虑症为轻;

4.品行异常型,这种类型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法律规范的行为,如偷窃、逃学、破坏公物、打架、纵火等;

5.情绪和品行混合型,即既有情绪异常,也有上述品行异常表现;

6.躯体型,其主要症状为疲乏、头痛、背痛或其他不适,而这些症状需通过检查排除为某种躯体疾病的可能;

7.工作抑制型,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方面,如某患者原来工作能力良好,近来突然难以进行日常工作,比如不能学习和阅读资料,不能写东西或不能作报告等,而患者在情绪上并无抑郁或焦虑症状;

8.退缩型,表现为社会性退缩而不伴有抑郁或焦虑情绪;

适应障碍的病因是什么?一般认为应激源(即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刺激性事件)的存在导致了适应障碍的发生,应激源可以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如天灾人祸,也可以是缓慢发生的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法律纠纷等。

其次,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同样的应激源状态下,有些人适应良好,有些人适应不良。这就说明个体的性格特点是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那么,患者应该如何治疗适应障碍?

首先,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人,再改变环境或消除应激源后即可恢复。

其次,心理治疗是比较常用的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对改善不良行为及恢复社会功能有所帮助。

如果情绪异常比较明显,为了加快症状的缓解,可以辅助予以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指导。

总的来说,适应障碍在生活中较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多被人们冠以“思想病”“能力差”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往往会演变为严重的情绪障碍。所以,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主动做出改变才会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医师倪开济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张萌、姚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