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术后身上长出了“小尾巴”,应当如何护理?

盛旭俊

2020年01月31日11:37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治疗肾结石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相关技术已日趋成熟。除了需要留置导尿管外,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在患侧腰部还会留有一根“小尾巴”似的管子,这根“小尾巴”医生称之为“肾脏造瘘管”。经皮肾镜术后留置肾脏造瘘管十分重要,术后留置时间的长短则因人而异。

术后肾脏造瘘管最大的用途是引流肾盂肾盏内尿液、碎结石和压迫止血。造瘘管远端有一个小水囊,起到在肾脏内的固定作用;医生会在皮外做缝绑造瘘管处理,起到在皮肤处的固定作用。术后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不慎将造瘘管误拔除,造成出血、疼痛等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情况下,如果手术后引流的尿液清亮、没有出血或出现脓性尿液,并且复查后肾内无残留结石或残留结石无需进一步处理,肾脏造瘘管在手术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拔除。在留置肾脏造瘘管期间,患者需注意体位变化,不要向造瘘管一侧卧位,以免压迫管子造成引流不畅。

对部分病人,医生会告知肾脏造瘘管留置时间需要超过一周,甚至带管出院留置更长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取决于肾脏本身的恢复情况和残留结石的排出情况。术后一周造瘘管内引流尿液颜色较红,提示肾内仍有出血;术后患者有反复发热引流尿液浑浊,提示存在尿路感染;术后造瘘管夹管后出现患侧腰胀腰痛或是造瘘管周围渗出大量尿液,提示患侧输尿管引流不通畅;拔管后患者随即出现气胸呼吸困难或伤口处大量出血……出现上述情况,造瘘管就不能按时拔除,需要止血、抗感染、保持引流通畅等对症治疗后才能拔除造瘘管。

而术中发现肾盂内尿液浑浊,呈脓性或豆腐渣样,说明存在上尿路感染,则必须留置肾脏造瘘管引流尿液抗感染治疗后II期再行碎石术,间隔时间至少在4周以上,这时患者就需要带“小尾巴”出院了。除此之外,肾结石为鹿角形或体积巨大,一次无法完成碎石,或术后复查发现残留结石,患者仍需再次通过经皮肾镜碎石,此时间隔时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在1~4周,也有可能带“小尾巴”出院。

如果带着肾脏造瘘管出院,患者需要注意护理工作:造瘘管下接引流尿液的集尿袋可3天更换一次;造瘘管周围皮肤需保持干燥清洁,每天可用碘伏消毒后,用少量纱布覆盖包扎;多饮水保持一定尿量,注意观察造瘘管是否通畅以及尿液的颜色;仍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造瘘管滑脱,一旦造瘘管滑出,尽可能在2小时内至医院请专业医师及时准确再次放置造瘘管。

一般情况下,肾脏造瘘管留置1个月是不需要更换的,但如果持续留置超过1个月,就需要更换新的造瘘管,以免引起感染。待下次结石彻底被清除后,患者就可以顺利拔除“小尾巴”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医生们通过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击碎”部分较小的肾结石,如果手术顺利,术后甚至不用留置肾脏造瘘管,患者就没有“小尾巴”的烦恼,当然,这需要专业医生来决定。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魏思敏、王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