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毒不侵防新冠 皮肤消毒第一关

邹佳玲、李福伦

2020年02月20日08:10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已确定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他人。除了戴口罩之外,也要牢记勤洗手,因为可以降低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达到皮肤消毒、减少病毒感染风险的目的呢?

什么是接触传播?为什么要做好皮肤消毒?

接触传播是指借助于媒介物的直接或间接传播。简而言之,当我们在接触可能带有病毒的物体后(比如电梯按钮、手机、口罩外层),再去揉眼睛、抠鼻子、咬手指,就有可能给病毒制造可乘之机。所以日常我们做好皮肤消毒尤其是手消毒就成了重中之重。

如何做好皮肤消毒呢?

宅在家,勤洗手。对于宅在家的朋友来说,日常做到勤洗手即可,最常使用的就是香皂、普通抑菌洗手液。市售的香皂、普通抑菌洗手液都是以皂基为基础,添加植物精油而成。主要通过皂盐乳化发挥清洁作用,皂盐属碱性(pH值9.0-10.0),能够升高皮肤pH值,破坏病毒结构,使停留在皮肤角质层的病毒易与皂盐结合,皂盐又可与水结合,最后通过流动水的冲洗去除停留在皮肤表面的病毒颗粒。

对于平时大部分时间居家的朋友来说,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比较少,流动水使用香皂、普通洗手液即可达到有效防护目的。同时,洗手时要用7步洗手法,洗手时间最好达到2分钟。不要觉得这种洗手方法很麻烦,这种方法可以照顾到我们平时洗手不能洗到的位置,并有效去除可能存在的病毒。简单的一个口诀就是“内-外-夹-弓-大-立-腕”,在饭前、便后都要及时洗手,才能健健康康、百毒不侵。

出门归来,如何消毒?

如果是出门买菜、去超市采购,或者是去医院就诊回来,则要对暴露在外界环境的皮肤做适当消毒。目前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皮肤消毒来说主要使用醇类制剂和氧化剂。

醇类制剂的代表就是酒精,70%-80%浓度的酒精能够吸收病毒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3-10分钟内即可达到杀灭病毒的目的。目前最推荐使用75%浓度,可以用75%酒精擦拭手部来进行消毒。不过,酒精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容易造成皮肤屏障受损,而且因其刺激性较大,故黏膜部位忌用。或者也可使用含酒精免洗式手消毒液,比较方便,刺激性也不会很大。

氧化剂比如碘伏和安尔碘,它们与皮肤或黏膜接触时,可以缓慢释放游离碘来杀灭细菌及病毒,其中安尔碘又能快速杀灭病毒、持久有效,并且有着色浅、迅速干燥的优点,可用于皮肤伤口的消毒。

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液,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能够有效灭活病毒,但次氯酸钠具有强腐蚀性,其与皮肤接触会造成灼伤,一般只用于物体的表面消毒,如手机、钥匙、衣柜等,且使用时尽量戴手套。

我们外出归来后,除了对皮肤进行消毒外,也要对外套、手机、钥匙及从外面带回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需要注意的是洗手之前不要用手接触面部、眼镜、饰品等物件,也不要接触家中的物品。同时,也可以常规清洗面部,使用普通洁面产品轻柔清洗即可。

皮肤病患者的小贴士:

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如果手部皮肤有破损,在做好消毒的同时注意外出时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必要时可用隔离性好的敷料、防护罩等保护创面,比如可戴一次性橡胶手套等,以防止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入血。回家后及时清洗伤口,可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再用干燥清洁、透气性好的敷料如纱布覆盖创面。

手部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的患者则应注意,因为本身皮肤屏障已经受损,所以洗手消毒时应该注意尽量使用刺激性较小的免洗式手部消毒凝胶,避免直接使用75%酒精、84消毒液等。如果洗手消毒后出现瘙痒、刺痛等情况,应当在洗手后加强保湿,如使用含维生素E、尿素的护手霜等,切忌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医护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等,需要常洗手,但是洗手太勤会破坏手部皮肤屏障,破坏角质层。且由于长期戴手套、口罩导致手部干燥、红疹,面部压痕、泛红。

什么是皮肤屏障?皮肤最外面一层是角质层,在它表面还有一层皮脂膜。皮肤屏障就由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细胞间脂质组成。在经过多次清洁消毒后,皮肤屏障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可能导致皮肤稳态被破坏,导致表面菌群变化,从而更易引起耐药菌感染和院内感染,甚至造成敏感肌、皮肤病。

所以在洗手后应及时涂护肤产品保护手部皮肤。建议涂抹保湿时间比较持久且无刺激性的霜剂或乳剂,如维生素E乳膏、绵羊油、凡士林以及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护手霜、润肤乳等,从而保护皮肤。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邹佳玲、李福伦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责编:吴晓琴、王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