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家蕩產也要買 為啥老人更易陷入"保健品騙局"?

2017年12月26日08:0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北京12月26日電 (趙鵬)近年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案例時有發生,有些老年人甚至為了購買保健品花光了所有積蓄。那麼,為什麼以節儉著稱的中國老年人會痴迷於購買保健品,並願意為其“一擲千金”呢?為此,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煜青,大家一起來看看她是怎麼說的吧。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針對多起老人陷入保健品“泥沼”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呼吁:應加大對保健品及器械夸大功效、涉嫌欺詐等行為的執法力度,建立權威的健康信息發布平台,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導老年人遠離“假科學”“假藥械”。

(尹志燁/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老年人大肆購買保健品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為此上當受騙的老年人也為數不少,針對這種現象的原因,宋煜青介紹:

1.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長命百歲”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句非常吉利的祝福語。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一般會表現得體弱多病,所以他們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願望更加強烈。

2.有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為了謀取經濟利益,會通過夸大藥效、虛假宣傳、贈送禮品、開展講座、免費體驗等方式吸引老年人,還會採取“溫情攻勢”,即對老年人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體貼入微,在獲得老年人的信任之后,便逐步引導老年人走進騙局。

3.有些老年人由於兒女長期在外工作,於是不得不獨守空房,長此以往,就會滋生出孤獨、寂寞等負面情緒,並對關注、陪伴等產生一定的心理需求,這就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機。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呢?宋煜青表示,“老年人應該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適當參與社交活動、堅持進行體育鍛煉,並做一些積極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不僅能增強體質,而且有利於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子女則應該與老年人多交流、多溝通,幫助老年人提高辨識能力,給老年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不要覺得隻要讓老年人吃飽穿暖、服用些保健品等,老年人便能安享晚年了,要知道陪伴才是最好的‘保健品’。”

此外,宋煜青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可能患上焦慮症、抑郁症等,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出現持續的、長期的、和現實不相符的擔心、緊張、失落等,有時還會伴有一定的生理反應,比如失眠、食欲下降、身體不適等,此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被確診為某種心理疾病,應該謹遵醫囑接受治療。有些人認為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問題,隻要自己稍加調節就能恢復,但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心理疾病的出現與大腦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具有生物學基礎,所以心理疾病患者在必要時也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比如抗焦慮藥物、抗抑郁藥物等。”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煜青

相關鏈接:

· 保健品、食品、藥品有啥區別?兩招煉就"火眼金睛"

(責編:趙鵬、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