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口氣都是煎熬 你了解DBD雙肺移植手術嗎?【8】

【查看原圖】
手術順利結束,患者被推出手術間。(楊帆 攝)
手術順利結束,患者被推出手術間。(楊帆 攝)
來源:人民網  2018年07月23日16:19

人民網哈爾濱7月20日電 19日,歷時5小時,動員近百名醫務人員,十多個科室聯合開展的黑龍江省首例非體外循環下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序貫雙肺移植手術在哈醫大二院完成,標志著黑龍江省器官移植事業再次進入新的裡程碑。也是在這一天,47歲的黑龍江籍女子李某雲(化名)結束了困擾她十余年的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迎來生的希望。

據介紹,這場手術是在我國著名肺移植專家、中日友好醫院陳靜瑜教授帶領指導下,哈醫大二院胸外科團隊、麻醉學科、呼吸病學、重症醫學等學科通力合作下,共同實施了這項高難度手術。據悉,該項技術的開展,或可救治大量黑龍江省危重慢阻肺、肺纖維化等終末期良性肺功能嚴重損傷的患者生命。

“喘口氣都是煎熬”

今年47歲的李某雲是綏化市青岡縣人,自小隨著村裡人務農,業余愛好之一就是農閑之余抽煙,一抽就抽了20多年。年輕的時候李某雲就有些支氣管炎的毛病,再加上吸煙的習慣,十年前,李某雲就開始感覺“肺不好了”,經常咳嗽、痰多,有時候還感覺喘不過氣。一開始李某雲也並沒有在意,可近幾年她的病情開始迅速惡化,四年前出現了間斷性的呼吸困難,干一會兒活就得休息半天,而且很快病情越來越重,當地醫院診斷為嚴重的支氣管肺炎。從此,李某雲幾乎每年春、秋兩季都要發病住院,冬天更是難熬。李某雲逐漸喪失了行動能力,隻能每日臥床,從每天睡覺三四個小時,發展到整宿無法睡眠,慢慢地無法平躺,隻能跪在床上或者側身睡覺才能稍微舒服一些。

“每喘口氣都是煎熬。”李某雲幾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憋悶、乏力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她。飽受疾病的折磨,李某雲迅速消瘦,身高167cm的李某雲,體重從50公斤下降到僅37公斤。去年年底,為了能讓李某雲順利渡過寒冬,家人將她送到深圳的親戚家休養,但剛剛過了農歷春節,李某雲發病更加嚴重了,家人立即將她帶回哈爾濱,5月3日晚,李某雲一下飛機便直接來到哈醫大二院呼吸內科治療。

據呼吸科二病房主任陳宏介紹,李某雲的肺功能非常差,肺功能減退分級已經接近4級,口唇紫紺,胸呈桶狀,幾乎無法行走,確診為:慢性肺氣腫伴雙肺感染、右肺中葉肺大泡,極重度慢阻肺。經過與胸外科的聯合會診和救治,李某雲的病情慢慢穩定,但隨著逐漸加重的病情,患者的情況不容樂觀,唯一能救治她的辦法隻有肺移植。

李某雲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她知道再不做手術,很難活下去,而且未來的生活將更加難熬,在家人的支持下,李某雲一家決定進行肺移植手術。

千裡轉運 百人護衛 五小時鏖戰 首例DBD雙肺移植順利完成

李某雲非常幸運,在僅僅兩個月排期后,她就等到了合適的供源。7月18日,北京傳來消息,找到了匹配的供體,李某雲一家得到醫院通知,當天便火速趕往醫院。

於此同時,哈醫大二院迅速開始手術的准備工作。由於患者需要進行雙肺移植,為確保手術成功,哈醫大二院特地邀請我國著名肺移植專家、中日友好醫院陳靜瑜教授與哈醫大二院胸外科張臨友教授團隊共同完成手術。

醫務部也立刻召集胸外科、呼吸重症醫學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ICU)、手術室、藥劑科、供應中心、輸血科、消毒供應中心、水電科等十多個部門負責人,制定術前預案,分組進行各項准備工作。從18日開始,醫院藥劑科、供應中心、輸血科等輔助類科室立即准備肺移植手術必備手術器械和特殊藥品﹔手術室、胸外科、重症醫學科進行術前准備,由於肺移植手術對無菌要求極高,各相關手術室、病房、重症醫學科必須反復進行無菌處理……近百余名醫院工作人員快速反應,通力合作,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了全部准備工作。

由於活體肺臟取出后,必須在12小時內完成移植,19日早,當北京的供體准備完畢,民航開辟器官移植綠色通道,以最快速度進行肺臟轉運,上午11時,供體抵達哈爾濱。

上午9點40分,受體開始麻醉,為了減少對患者的損傷,本次手術沒有應用體外膜肺氧合系統進行輔助呼吸,這給麻醉帶來了不小挑戰。因為雙肺移植術過程中,患者將僅有一側肺臟在工作,所以麻醉醫生要通過各種藥品和操作對患者的呼吸道進行管理,確保血壓、心律及氧合指標等重要生命體征保持在安全范圍內。

11:30分,供體抵達醫院后,手術開始。第一組醫生小心謹慎地對供肺進行修剪,同時另一組醫生將側臥的患者進行右側肋間切口,閉合患者右肺的供血和通氣功能,對右肺進行切除。當右肺完整切除后,借助左側肺臟功能,逐步完成右側供肺的動靜脈和氣道吻合,並逐步恢復右側供肺的供血和通氣,右側供肺移植完成。

經過觀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平穩,借助呼吸機的輔助功能,醫生們將患者翻身到另一側,開始進行左側肋骨間切開,採用同樣的方式,順利完成了左側供肺的移植。

16時30分,雙側肺臟全部吻合完畢,開放供血和通氣后,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平穩,歷時5小時手術順利完成。

第二日清晨,患者術后清醒,目前各項生命體征平穩。

手術僅是開端 難關尚在未來

肺移植手術是所有臟器移植手術中風險最高的,肺臟是人體內部直接與外界相通的開放性器官,受外界污染、細菌感染的機會多,肺部本身質地脆弱,開放引起的灌注損傷比其他器官大得多,因此,肺移植患者術后的排斥反應強、並發症多,手術的成功率遠遠低於肝臟、腎臟甚至心臟移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完成肺移植手術僅僅是開端,能否渡過未來的急性排斥反應、抗感染等難關,還需長達數月的術后監控和調整。

據哈醫大二院重症醫學科(ICU)B區主任王懷泉教授介紹,18日下午接到肺移植患者術后將轉入病房的消息后,ICU—B區立即開始准備專用房間,進行物品、儀器、房間、地面的反復消毒,明確設備和藥品的使用安排,並且派出1名呼吸治療師跟隨了整個手術過程。

王懷泉表示:“術后最艱巨的工作任務落到了重症醫學科,手術之前,科室已經做好了相應的預案。但是,患者術后肺功能的維護是最大的難點,所以患者仍然面臨著‘五大難關’:第一,術后止血﹔第二,呼吸維持,肺水腫的控制,呼吸機的調整﹔第三,循環的維持﹔第四,感染問題﹔第五,排斥的問題。”為了及時應對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病房成立了專職醫療和護理小組進行24小時監護,全面保障患者能夠平穩度過各個難關。

一次手術置換雙側肺臟 高難度快速應變考驗綜合實力

據哈醫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張臨友介紹,肺移植手術主要有四個術式:肺葉移植、單肺移植、雙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本次非體外循環下DBD序貫雙肺移植的手術難度較普通單肺移植更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患者因為慢阻肺需要做雙肺全移植,做完一側移植后,變換體位,再做另一側,所以術中靜脈動脈位置不好掌握,給醫生造成的難度比較大,術中血管、器官吻合難度比較大﹔再次,手術時限要求嚴格,肺臟從供體上切除,到運送到手術目的地,到給患者移植完成的整個過程必須在12個小時內全部完成,這對醫院綜合實力有非常大的考驗,要求全部肺移植相關部門通力配合、迅速反應﹔最后,患者是慢阻肺患者,肺腔相對常人較大,對供體的身高等各方面要求較高,幸運的是,患者身材瘦小,所以正常人的肺臟大小足夠給她使用。

據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介紹,哈醫大二院是我國最早研究臟器移植的醫院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哈醫大二院成功實施狗頭移植實驗的研究,並獲得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時的國內最好記錄,從此開辟了我國器官移植領域的先河。1992年,我國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夏求明主刀,施行了東北地區首例同種異體心臟移植術,患者楊玉民術后存活18年半,1994年心臟移植患者於文峰迄今已健康存活24年半,是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人”。此后,哈醫大二院在心臟移植、肝移植、腎移植等大臟器移植基礎上,相繼開展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的臨床實驗工作,積累了大量臟器移植的寶貴經驗。

目前,哈醫大二院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具有肺移植准入資質的醫院。19日,在哈醫大二院數十個科室、近百名醫務人員的通力配合下,黑龍江省首例非體外循環下DBD序貫雙肺移植手術在哈醫大二院完成,掀開了黑龍江省臟器移植事業的新篇章,黑龍江省是重症肺功能損傷、重症慢阻肺疾病的高發省份,肺移植技術的開展與成熟,無疑對黑龍江省重症呼吸病學的發展、重症呼吸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韓婷澎、李華虹、方若冰)

受訪專家:中日友好醫院教授陳靜瑜、哈醫大二院呼吸科二病房主任陳宏、哈醫大二院重症醫學科(ICU)B區主任王懷泉、哈醫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張臨友、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

分享到:
(責編:趙鵬、姚欣雨)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