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疫”中女性醫護人員需關愛
專訪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
● 做好女性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防護,醫院要做好充分的安全的防護,根據女性醫護人員的身心特點,合理安排生活保障和休息
● 當自身的情緒狀態非常差而自身又無法有效地調整時,應當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工作者的幫助
● 家長要調整自己,會讓孩子恐慌和不安的話語不要讓兒童聽到,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情緒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特別是女性醫護人員如何做好心理調適?作為母親,該如何同孩子溝通,讓孩子能夠既學會自我保護又不陷入盲目的恐慌中?……
疫情發生后,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第一時間成立“抗擊疫情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督導專家組和指導專家組,迅速招募專業心理援助志願者,並聯系聚合心理學界各方資源,啟動為期一年的抗擊疫情“安心”行動。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之時,心理戰“疫”更亟須加強。
記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您觀察到目前主要造成了什麼心理問題?
劉正奎:來自抗擊疫情“安心”行動和“微心戰疫”心理援助公益項目相關服務情況統計,當前大眾主要心理健康狀況及問題如下:完成焦慮測評近18000人次,結果提示42.6%求助者有焦慮狀態﹔抑郁測評近14000人次,可能有中重度抑郁者16.6%﹔創傷后應激障礙測評近5000人次,有明顯創傷后應激症狀者21.5%。
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引發三個問題:面對疫情的焦慮和恐懼、由於喪失引起的心理應激、生活突變引發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受損。
另外,在經過重大疫情之后,個人都會經歷一些體驗,而這些體驗也會引發對於自我、生命和對於國家、對於世界的一些思考,造成了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印象,這樣的改變不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經歷本次疫情的人們也可能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出現積極的心理變化,例如創傷后成長。包括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家庭在人生中意義、國家的強大等。
記者:身處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連日奮戰處於高強度工作中,特別是他們中有大量的女性醫護人員,她們在照顧病患、與病毒作斗爭的同時,自己家中的孩子、老人也可能疏於照顧,兩難之間的她們往往處於巨大的壓力和緊張之中,如何為她們心理減負?
劉正奎:是的,這次肺炎疫情突發性強、波及范圍廣,強度大、任務重,很多一線醫護人員不僅承擔著繁重的救治工作,也同樣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的救治和干預需要每一位醫護工作者具備充分的專業技能、豐富的工作經驗、旺盛的精力及體力,盡可能地做到理性客觀。
在連續多日高強度工作之后,很多醫護人員會出現情緒失控、自責、失望、抑郁、委屈和不能入睡等應激反應,甚至受到身心安全的威脅。女性一般更易受重大疫情的情緒影響,產生更多的過度心理應激反應。這不僅是女性生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醫護人員不僅是醫生、護士,大多數人也是孩子的母親、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
首先,做好女性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防護。醫院要做好充分的安全的防護,根據女性醫護人員的身心特點,合理安排生活保障和休息。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具有針對性地對醫護人員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心理干預,幫助一線醫護人員消除恐懼、抑郁。疫情期高強度、高危險性的工作會給女性醫護人員帶來更強的焦慮緊張、無能為力等。醫院的管理層及男性同事要給予心理支持。這些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情況的一種正常反應。
第二,覺察和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應。女性往往對自己情緒有更敏感的感知,但也易受到負性情緒的影響。因此,需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寬容、接納自己的身心狀態,認識到這些現象是正常的。無須苛責自己。清晰地認知自身的工作上限,適度安排休息時間,恢復身心能量。時常提醒自己,工作是為了幫助患者走出困境,並不是把自己推到困境中。
第三,自我接納與肯定,建立合理的疫情影響預期。每天給自己一分鐘時間,和自己對話。通過自問的方式,意識到或者能夠覺察到個人的無限潛力,同時,從未來出發,增加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建立各種正向可能性預期,例如,隨著防控力度加大,疫情擴散將被控制。病毒傳播終將離去,這段經歷會是人生中最難而最可貴的回憶。
最后,主動與家人或信任的人多交流,尋求心理支持與幫助。利用工作空隙,與家人、同事及時地交流並分享自身的負性情緒體驗,疏導被壓抑的情緒。避免覺得自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也需避免“心理卷入程度過高”,即過度為患者操心和疫情擴散可能性擔心。當自身的情緒狀態非常差而自身又無法有效地調整時,應當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工作者的幫助。
記者:面對疫情,媽媽們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該如何同孩子溝通,讓孩子們能夠既學會自我保護又不陷入盲目的恐慌中?
劉正奎:首先,家長要調整自己,會讓孩子恐慌和不安的話語不要讓兒童聽到,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在對孩子的解釋和介紹方面,針對低齡兒童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比喻以及故事的方式來向孩子解釋這場疫情。可以將疫情比喻成一場突如其來看不見的風暴,或長或短風暴總會過去,風暴過去就會出現彩虹。可以一同通過想象/繪畫彩虹的美好來安慰和陪伴孩子。也可以將疫情比喻成一個游蕩著碰到人就會對人造成傷害的透明的小怪物,有很多游蕩著的小怪物,小怪物都是通過我們的鼻子、嘴巴或者是皮膚上的傷口來傷害人,每碰到一個人小怪物家族裡就又多了幾個同伴。而在居住的家裡會有保護我們的小精靈能幫助我們讓小怪物找不到我們,在我們需要出門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向小精靈尋求幫助,來保護我們的鼻子、嘴巴等等,這樣的適合孩子年齡的故事來給孩子講解疫情。
其次,針對比較年長、不適宜用故事進行解釋和介紹疫情的孩子,要注意孩子和媒體信息的接觸,不要讓孩子接觸過於形象描述的媒體報道,可能沒辦法完全限制,但是可以和孩子分享並一起閱讀、討論自己篩選過的媒體報道來幫助孩子了解疫情的情況。然而針對所有家長而言,孩子出現恐慌和害怕情緒的時候,要通過利用肢體安慰的方式,陪伴孩子並增加他的安全感﹔並保持一個開放、願意傾聽和交談的狀態,可以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孩子的交流並關注孩子回答時使用的詞匯、姿態和表達方式﹔並幫助孩子回復到正常的生活規律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