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病毒氣溶膠傳播條件苛刻 公眾無需過分擔心

陳曦
2020年02月21日09:4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病毒氣溶膠傳播條件苛刻 公眾無需過分擔心

2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及解讀,病毒傳播途徑的表述中增加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這一表述將“相對封閉的環境”“長時間暴露”和“高濃度”作為可能的傳播條件。

對此,中國微生物學會專家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很多疾病通過呼吸道傳播,其實就是飛沫傳播,而任何呼吸道傳播的病原體都能經過氣溶膠傳播,但是這種氣溶膠傳播需要有嚴苛的條件。在空曠場所,風大時氣溶膠顆粒幾秒鐘就消失了﹔在密閉的地方,環境產生的攜帶病原的氣溶膠顆粒數量又非常低。公眾需要重視,卻不必過分擔心。”

傳播條件非常嚴苛

談及氣溶膠傳播的條件,這名專家說:“首先病毒量或細菌量需要在氣溶膠中達到一定的濃度,其次氣溶膠產生的粒子大小要合適,顆粒直徑在2—10微米之間才能被吸到肺泡裡,這種大小的顆粒吸入效率最高。平時人們說話、咳嗽、打噴嚏產生的氣溶膠粒徑在1—2000微米范圍,正常人咳嗽、打噴嚏產生的氣溶膠微粒97%都小於2微米,病人因為產生黏液,呼吸道有炎症,噴出的粒子尺寸要大一些。”

據介紹,人們噴出的口水、分泌物中有微生物的話,這些微生物也會隨之噴出。如此小的顆粒,絕大部分在空氣中隨著水分蒸發而很快消失,大粒子則很快墜地。隻有很小的一部分飛沫核會飄浮在空氣中,成為氣溶膠顆粒,這一部分有可能會傳播疾病。

但專家表示:“實際上,這些飛沫核顆粒往往含病原體非常少,99%的病原體都在50微米以上的大飛沫核顆粒中附著,這些大顆粒絕大多數都落地了,或者沾染在門把手、桌子等附近物體上。以打噴嚏為例,距離最遠大約在1.5米到2米之間,而直接污染也就是這個范圍內。”

存在傳播可能但風險不大

專家舉例說,如果一個診室有15平方米,裡面有10個病人,在不開門窗、空調,也沒有人走動的情況下,每個人連續打20次噴嚏,能被人體吸入的氣溶膠量,大概是2.4微升左右,即每立方米僅有0.08微升的氣溶膠。可想而知,盡管存在被人吸入並傳染的可能,但概率很低。如果開著門和窗戶,人來回走動,傳染概率更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攜帶病原的氣溶膠能不能在室外,比如公園裡、街道上傳播?專家表示,概率更小。室外氣溶膠能否傳播,取決於氣溶膠粒子的大小、風力和風向,以及氣溶膠的數量、人員的距離等,而達到這些傳播條件並不容易。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室外傳播的可能,在某些極端的情形下,如被病人打噴嚏噴了滿臉,又沒戴口罩,則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

專家介紹,絕大部分飛沫噴出后水分蒸發,變成更小的飛沫核,可能有蛋白、細菌和病毒在裡面,直徑在8微米左右的飛沫核在空氣中20分鐘左右就會消失了,直徑小於4微米的飛沫核,最多在空中停留90分鐘,而這些數據是在空氣靜止、沒有陽光的密閉室內得出的。自然條件下,含病毒或細菌的飛沫核在空中長時間漂浮的概率很低。

飛沫會導致間接接觸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還是以接觸傳播為主,就是含有病毒的飛沫核落在物體上,人們接觸后再碰觸鼻和口腔等黏膜傳染,這種間接接觸的風險最大。”專家認為,飛沫的直接傳播需要嚴苛的條件,一個病人和一個正常人在1.5米以內面對面,病人打噴嚏的同時正常人正好在吸氣,並把噴嚏飛沫直接吸入才會造成傳染。但在密閉的室內,這種經過呼吸道直接吸入飛沫被感染的概率遠遠大於室外,需要佩戴合格的口罩防護。

據介紹,病毒很難用“個”計算,一般細胞被病毒感染后會形成“空斑”,有的病毒一個“空斑形成單位”就能造成感染。如對同為呼吸道傳播的鼻病毒研究表明,病毒以間接接觸傳播為主,摳一下鼻腔再摸門把手,門把手上的病毒量在3—1800個“空斑形成單位”之間,別人再摸門把手,隻要摸到一個“空斑形成單位”,就能通過接觸鼻或口腔黏膜而被感染。

專家建議,從個人防護來說,大可不必過於擔心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一是要防止飛沫傳播,戴口罩可以阻止飛沫噴出和吸入。二是防止接觸傳播,不亂摸,勤洗手,改變揉眼、摳鼻、摸嘴等習慣﹔在公共場所少觸碰手機、錢包等個人物品﹔手機、錢包、手套要經常消毒,防止洗手之后接觸到能被污染的手機等物品,這些物品可能就是間接接觸傳播的媒介。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