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防疫課堂》

外套手機鑰匙都怎樣消毒?看看你做對了嗎

2020年02月21日09: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小字號

編者按:對抗疫情的關鍵時期,日常消毒已經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規定動作”,但消毒你真的做對了嗎?一些消毒細節要做好!

外出回家后,外套衣服應該怎樣消毒?

第一,日常的外套,回家以后直接挂在門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裡穿的衣服分開就行,沒有必要每天回去都對外套進行消毒處理。

第二,如果感覺到外套可能被污染,比如到醫院去探視病人,接觸了一些有可疑症狀的人,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外套進行消毒處理。盡量選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選用化學消毒。比如衣服隻要耐高溫,就可以選用56攝氏度30分鐘這種方式消毒。如果有烘干機,也可以把溫度調到80度以上,烘干20分鐘也可以達到消毒作用。

如果衣服面料不耐高溫,也可以採用化學消毒劑來浸泡消毒,這幾類消毒劑比較常用,一是酚類消毒劑,二是季銨鹽類消毒劑,三是以84消毒液為代表的含氯消毒劑,這三類消毒劑做衣物的消毒都可以,一定要按照說明書的劑量來進行操作。

這三種消毒劑也各有缺點,使用時要注意。酚類消毒劑有時候會讓化纖材料著色,可能讓它變色。84消毒劑等含氯消毒劑可能會對衣物有褪色作用,會漂白。季銨鹽類消毒劑,如果跟洗衣粉、肥皂這些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一起用,兩邊都會失效,既不能消毒又不能清洗。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消毒劑。

手機是高頻接觸物品,建議外出后消毒

手機是人們高頻接觸的一個物品,確實要加強它的清潔和消毒。建議每次外出回到家后可以關閉手機電源,等手機徹底冷卻之后,沾取適量75%的酒精或者使用對電子產品沒有損害的消毒產品,包括用消毒紙巾擦拭手機表面,並做好手衛生。如果外出期間沒有使用手機,就沒有必要對手機表面進行消毒。

鑰匙隨身帶,回家后如何消毒?

鑰匙可謂是人類最親密的“伴侶”,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但它也是各類病毒、細菌生存繁衍的“風水寶地”。鑰匙可以每日用藥皂在洗手時一同清洗,或與其他需要消毒的物品一道放入5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浸泡30分鐘左右,然后用清水沖洗干淨。

84消毒液勿與洗滌劑、酒精混用

最常見的84消毒液,是一種以次氯酸鈉為主的高效消毒劑,本身消毒作用就很強,請單獨稀釋使用。

一旦84消毒液與潔廁劑(如潔廁靈)或酸性洗滌劑混合使用,會產生化學反應,加速次氯酸的分解,釋放氯氣。

這種黃綠色的刺激性氣體,易引起呼吸道的嚴重損傷,對眼睛、黏膜和皮膚都有高度刺激性,人吸入后很快就會引起氯氣中毒,當濃度達到3000毫克/立方米時,能致人死亡。

同時,84消毒液也不能與酒精(弱鹼性)、鹼性洗活劑(如洗衣粉)同時使用,84消毒液主要有用成分次氯酸鈉(NaClO)是強鹼性、強氧化性,混合其他鹼性,會影響NaClO的電解平衡,減弱消毒效果﹔若鹼性過強,可能生成Cl2,也就是氯氣。

酒精消毒使用不當極易引發火災

酒精,化學名乙醇,是人人熟知的消毒劑,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有良好的滅活作用。但是有了酒精,並不等於都會正確使用,如果使用不當極易引發火災。75%酒精消毒液主要用於皮膚和手的消毒,也可用於手機、門把手、電梯按鍵、電腦鍵盤等小件物品的擦拭和噴洒消毒。但在消毒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洒漏,不能有明火,保持室內通風。酒精消毒最好選用擦拭,不要用噴洒!

火災危險性屬於甲類,因此在使用75%酒精消毒液進行消毒過程中,室內盡量採用擦拭,不要用噴洒式的消毒方式進行大面積物體表面消毒,也不要往車內噴洒酒精,更不要往人身上噴洒酒精。室外採取噴洒式消毒方式必須禁用明火,防止局部噴洒濃度過大,遇明火會發生燃燒風險。不光明火,如果噴洒濃度達到3%,衣服產生靜電可導致爆炸。所以請大家使用酒精消毒時,千萬小心!(人民健康網綜合自原創、人民日報、廣州日報、燕趙晚報)

防疫課堂

辦公室與同事面對面 戰“疫”這樣打才安全

為什麼洗手能防呼吸道傳染病?怎樣保証洗手效果?專家釋疑

疫情當前如何保護孩子?家長關心的八大問題

打贏疫情阻擊戰 這些食物都是戰“疫”標兵

如何節約使用口罩?給您支幾招

快遞會傳播新冠病毒嗎?這些生活細節要注意!

復工了,下班做好5個動作不把病毒帶回家

圖解:返崗后,工作場所如何做好防護?收好這份攻略

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居家消毒做對了才有效

疫情期間,怎樣做好個人防護?10條實用建議

戰"疫"時刻怎麼吃才安心?8類食材推薦

抵御新冠病毒 增強營養提升免疫是防御法寶

口罩必戴N95?你離正確戴口罩就差這一步

疫情當前上班如何戰"疫" 教你幾招做好防范

外出回家要消毒嗎?專家談居家消毒那些事兒

面對疫情老年人如何自我防范? "12招"要記牢!

抗擊病毒,如何做好居家心理防護?教你5招

防疫期間,生活中的隨身小物件你會消毒嗎?

返崗工作,乘坐公共交通如何自我防護?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王燕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