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一米線、拒食野味……疫情防控也是一場全民健康行動
去年,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要求, 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重點傳染病等得到有效防控,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更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更加意識到文明生活與健康素養的重要。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啻為一次提升民眾健康素養、健康行動推廣、落地的有效契機。
如今,戴口罩、勤洗手、不隨地吐痰、一米線、不亂扔垃圾、公共場所殺菌消毒、公筷公勺分餐制、禁食野生動物、雲生活、非接觸式消費……一場文明生活與健康素養的提升,正在廣泛共識下快速普及,個體的自覺正形成推動整個社會文明前進的合力。
咳嗽打噴嚏遮口鼻,感冒戴口罩
口罩是預防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線。此次疫情期間,戴口罩已經成了每個人出門的標配,口罩的類型、功效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也被廣泛科普。
制圖:人民網人民健康 孫麗娜
在北京,針對此次疫情,正在修改完善中的《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從引導廣大市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特別是在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充實內容。包括咳嗽、打噴嚏要用紙巾、手帕或袖肘遮住口鼻,患有感冒、呼吸系統疾病應當配戴口罩。對亂扔口罩、酒精棉等不文明現象予以譴責。
保護自己,關愛他人。可以想見,戴口罩不僅是疫情特殊期間的防護手段,將來在流感高發季節,或者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時,戴口罩也會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選項。
餐桌文明新風尚 公筷公勺用起來
圍桌進餐容易產生細菌病毒交叉感染,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傳播風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合餐的飲食習慣弊端更突出了。
制圖:人民網人民健康 孫麗娜
“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好處多。”近日,首都文明辦聯合北京市衛健委發出倡議,其中,關於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議又一次被提及。
不隻北京,甘肅省市場監管局和甘肅省文明辦也在聯合推進文明餐桌行動。而該省14個市州、48個縣(市)區相繼發布倡議書和行動方案,引導人們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大型聚餐及農村紅白宴席以自助分餐用餐。
江蘇省泰州市則出台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准,指出公勺公筷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並從長短、顏色、標識等方面規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其實,公開報道顯示,早在非典期間,鐘南山院士就呼吁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此次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公筷公勺的使用,不僅有利於衛生健康,對於餐桌文明也是一種新風尚。對此,我們每個人既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一米線是文明線,也是安全線
提起家人、親朋聚餐,總是伴著親情、溫馨與愉快。但在這次疫情影響下,幾次家庭聚集活動,給幾個大家庭帶來了致命的災禍。此次疫情中,家庭性聚集、密切接觸、人傳人,是病毒得以快速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制圖:人民網人民健康 孫麗娜
“距離產生美”,保持一定距離在生活場景中也是一種“健康防護”。
如今,在醫院門診大廳、在商場超市、在各行政服務網點,我們發現,排隊區域增設了“一米線”,部分場所將“一米線”延至“一米半”。不少人逐步意識到:留足安全距離,既是自我保護,也是向對方表達善意。
超市結賬、不湊堆﹔排隊拿藥,留足一米﹔同上電梯,一人一角﹔食堂相遇,笑而不語……在“口罩文明”之外,“一米線”也正逐漸成為一道文明線、安全線,窺見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素養。
拒食野味,共譜文明餐飲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同時也是鼠疫、SARS、新冠肺炎病毒等許多病原體的攜帶者和自然宿主。疫情發生后,禁食野生動物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制圖:人民網人民健康 孫麗娜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這又一次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台《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為避免各類疫病傳播,安徽省亳州市生態環境局、亳州市文明辦發出“保護野生動物拒食‘野味’倡議書”。湖南則發起“我承諾、我帶頭——拒食野生動物萬人網絡簽名活動”,引起強烈反響。在廣西南寧,市場監管部門下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公告,南寧市所有生活類平台也被要求屏蔽、下架野生動物商品交易信息。
濫食野生動物,苦果最終還是由人類“買單”,因此,禁食野生動物則刻不容緩。
無接觸式生活、開啟“雲端”全民體驗
健康生活的便捷與高效同樣需要科技的支撐。
疫情期間,為減少居民外出購物次數,防止交叉感染,很多社區大力推行“無接觸購物”配送直供模式,開展“線上菜、網上餐、雲逛街”的全方位服務,打造生活服務“防疫站”。
制圖:人民網人民健康 孫麗娜
隻要在手機上點一點,“手機下單、線下配送,零見面取貨”,柴米油鹽便可直接送到家門口。
同樣,在此次疫情中,線上醫療服務也火了。各大平台利用互聯網,向大眾科普疫情防控知識,並聯動全國的醫生、專家展開線上問診、心理援助等,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尋醫問藥。很多公立醫院也紛紛在公號上開啟了網詢平台,在線接待患者就醫。
不少慢病、常見病的患者都深有感觸,“平日裡用不來的線上診療,疫情期間派上了大用場。同樣享受醫保報銷,還能在線結算,甚至還能藥品配送,非常方便。”
這次疫情中,居民宅家的種種“不便”反而給了新科技、互聯網+ 發揮優勢和助力的巨大空間和實戰機遇。買菜靠配送、看病靠問診、上課靠直播、辦公靠釘釘、健身也在線…… “無接觸模式”正在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雲購物”“雲買菜”“雲辦公”“雲課堂”……這場線上生活也正在開啟“雲端”化全民大體驗。(人民健康綜合新華網、中國新聞網、新京報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