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吃水果易生濕怎麼辦?春季吃這4種水果既健脾又消積

許尤佳
2021年04月02日10:46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春季氣候潮濕,濕邪最易困住脾胃,從初春開始一直到炎夏,家長都要及時地幫孩子祛濕:一方面要開抽濕器,降低居室內的濕度防外濕﹔另一方面,控制消化,減少攝入容易生濕的食物,消化好時健運脾胃防內濕。

而大多數的水果都在易生濕的食物黑名單中,那為什麼吃水果容易生濕?

第一,性味寒涼的水果,如雪梨、西瓜等,大多有清熱的功效,寒涼食物易傷脾陽,脾胃運化無力,水濕內停,加劇濕重﹔

第二,性味溫熱的水果,如榴蓮、荔枝等,大多都很甜膩,滋膩礙胃,粘膩的食物比較容易助濕。

大部分的水果都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好處的。但家長要知道,給孩子吃水果除了要考慮營養價值,還要關注水果的性味功效和食用量,最關鍵的是食用的時機。

給孩子吃水果,把握這幾點原則

我說讓孩子少吃寒涼的水果,有些家長會很緊張,完全不給孩子吃了。其實少吃並不是完全不吃,吃多少、怎麼吃、什麼時候吃都要結合孩子脾胃狀態來判斷。隻要孩子脾胃狀態好,能運化水濕,什麼水果都可以適當吃一點。這要靠家長平時的學習,要學會辨証,多總結、多歸納,還需要學會靈活變通。

家長給孩子吃水果時可以把握這三點原則:

1、每天要堅持“10秒判消化”,判斷孩子的消化情況,消化好時,各類水果都可以給孩子吃一點,而不是固定地吃一兩種,這樣孩子的營養才會均衡。盡量選擇溫性或平和的水果,吃了寒涼的水果,其他飲食上就要選擇偏溫性的食物或食療方來中和,減少對脾胃的傷害﹔

2、家長要明白,每個食物都有偏性,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和狀態來選擇:積食時,可以吃點新鮮山楂消食導滯,榴蓮、芒果等滋膩礙胃的水果要少吃﹔脾虛濕盛時(如舌苔厚膩、舌面有水汽、大便稀爛、不成型等),少吃或不吃水果,先祛濕,可用四星湯或五星湯﹔孩子體質虛寒,寒涼的水果就要少吃,可選擇溫性的水果﹔孩子體質陰虛火旺,燥熱的水果就要少吃﹔體質弱、過敏體質或正在調理體質的孩子,要盡量選擇性味平和的水果。

3、攝入量要根據消化狀態來判斷,如果孩子積食時吃溫熱的水果會郁熱“上火”,吃寒涼的水果會容易腹瀉,此時應該少吃或不吃水果,先消食導滯。

總的來說,春夏一些特別容易生濕的水果,家長要做到心裡有數,可以吃,但不要天天吃,也不要在孩子濕滯的時候吃。

春季推薦4種水果:

金桔、櫻桃、菠蘿蜜、草莓

1、金桔:開胃生津

性溫,味甘、酸,歸肺經,具有止咳化痰,開胃生津,理氣解郁的功效。

金桔皮色金黃、皮薄肉嫩、汁多香甜,洗淨后可連皮帶肉一起吃下。脾喜燥惡濕,春季濕邪困脾,孩子很容易出現積食、不愛吃飯的情況,這時候可以給孩子適當吃點金桔開開胃。另外,春季肝氣旺盛,一旦過亢,肝火過旺,孩子就容易出現情志問題,表現出來就是發脾氣或情緒低落,吃點金桔也能起到理氣解郁的作用。

2、櫻桃:健脾益氣

性溫,味甘,歸脾、胃、腎經,具有補血益腎、補中益氣,健脾開胃的功效。

櫻桃偏溫性,能健脾益氣,很適合脾常不足的孩子。其富含鐵元素,可以預防兒童缺鐵性貧血﹔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能增強免疫力,保護視力,尤其適合已經上學經常用眼過度的孩子。但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吃櫻桃一定要控制量,一般給2~3顆就好了。尤其是積食、有熱証、咳嗽等情況的孩子更要避免吃,以免郁熱生火。

3、菠蘿蜜:健脾消積

性平、味甘,歸肺、大腸經,具有健脾消積的功效。

菠蘿蜜也叫“蜜冬瓜”,口味甘甜、香氣濃郁,很合孩子的口味。菠蘿蜜最大的功效是消積醒脾,孩子脾常不足,很容易就會積食、積滯,尤其是潮濕的春季,這時適當吃點菠蘿蜜,同時控制一下飲食,就可以有很好的助消化、防積滯的效果。但家長要注意,不能天天給孩子吃,以免消積過度。

4、草莓:健脾和胃

性涼,味甘、酸,歸脾、胃、肺經,具有潤肺生津,健脾和胃的功效。

春季肝氣升發,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如果肝氣偏盛,會導致脾氣虛弱,孩子就會出現胃口不好、脾氣大、睡眠質量也不高的情況,甚至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春季既能舒肝,又能健脾的水果,我推薦草莓。另外,草莓含有的果膠及纖維素,可以幫助促進胃腸蠕動,有效改善便秘。但草莓性涼,一次不能吃太多,一般3~4顆就好,當天的飲食可以選擇偏溫的食物,或加一杯紅糖姜茶也是可以的。

水果好吃又有營養價值,對孩子來說的確是個好東西,但要注意一定不能過量,要每天堅持“10秒判消化”,觀察孩子的消化情況和脾胃狀態來決定給不給孩子吃,吃多少。我發現家長有時候過於緊張,聽到我說少吃什麼就會一點都不給孩子吃,其實隻要孩子脾胃狀態好,什麼東西都可以吃一點點。總的來說,什麼水果適合孩子,隻有家長自己最清楚,學會辨証的方法最重要的。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董菁、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