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4種方法看過來

大家日常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營養夠不夠,怎樣才能吸收更多的營養。事實上,雖然家長這麼關注孩子的營養,但是我發現大多數孩子還是瘦瘦黃黃。今天我們就來認真說一說兒童“營養”方方面面的問題:
營養是什麼?
營是經營,養是撫育。
營是指經營、營造,有刻意的意思,強調利用后天來刻意安排﹔養是指滋養、養育,是撫育的意思,強調的是幫助成長。“撫養”不同於“營造”,養更強調順其天性。
營養就是順其天性來刻意滋養。那麼,要營養孩子,就要懂得孩子的生理特點,不要用成人的思路來強加於孩子。要懂得四季的特點,順應時節特點,不要用一成不變的方式來喂養孩子。更要懂得在這些特點下,什麼東西是有助益的,有意地進行安排、調節。這樣孩子才能獲取營養。
食物是營養的來源
中醫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思是人體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才能生存,孩子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食物是營養的來源。食物生於天地之間,接受天地之氣的滋養才能生長。所以食物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每個食物都有它的作用。
通過吃食物,用食物中的氣補人體的氣,身體達到陰陽平衡,變得健康,這就是營養。所以孩子偏食、挑食、飲食單一,氣的來源就會有缺失。
很多家長明白孩子吃東西可以吸收營養,卻忽略了被吸收的才叫營養。
食物被氣化,才能成為營養。氣化主要靠脾。孩子吃了食物,脾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滋養五臟,達到“養”的效果。簡單理解就是消化吸收。如果孩子的脾不好,營養也就無從談起。
怎麼判斷孩子營養夠不夠?
孩子的營養夠不夠,家長是很容易判斷的:
1、可以從孩子的發育情況來判斷
可以進行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得到數據與相應年齡段孩子正常水平相比,可以得出基本發育情況。
2、孩子身體體征
如果孩子有白色糠疹,可能是營養不良的表現﹔指甲白點,可能是缺鋅的表現﹔如果O型腿、X型腿、龜背、雞胸、“五遲五軟”等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孩子精神低迷也有可能是營養不好的表現。
3、飲食習慣
孩子經常厭食,挑食,營養肯定是不全面的。
4、經常生病
孩子經常生病、一遇到天氣變化就感冒發燒,就是正氣不足,營養必然不充分。
怎樣才能讓營養有效攝入?
吃得夠不夠≠營養夠不夠。
營養要能夠攝入才有用,孩子吃再多東西,如果無法吸收,對身體來說也是垃圾。
日常怎麼判斷孩子吃進去的食物能不能被吸收成營養?這是每個家長必須掌握的方法。最有效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觀察孩子的消化狀態,消化好就是能吸收,消化不好就是食物不能吸收。
怎樣才是消化好?中醫擅長從一些行為表現來洞察人體五臟的狀態,那麼判斷孩子消化好不好,我的經驗就是從孩子這4個方面的表現來判斷。
1、大便:消化道的情況最直接反應的就是腸道,大便不正常了,肯定是脾開始敲響警鐘。比如說孩子突然便秘,或者前干后稀,便便有奶瓣或者食物殘渣等等。
2、口氣:口氣就是胃氣。口氣酸臭,說明胃裡有積食,吃多了不消化。
3、睡眠: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在孩子身上特別明顯。如果孩子突然睡不安穩,翻來覆去,說夢話磨牙等,那就很可能是脾胃有狀況。
4、舌苔:家長可以簡單觀察孩子舌苔,如果厚膩,那也是積食的表現。
孩子有上面這些情況,說明前一天吃得過多,脾暫時應付不來了。那麼就要先減少食物的量,或者先給孩子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比如素食,讓脾休息一下,而不是想方設法讓他多吃。
很多家長不懂這一點,總是覺得吃得多就能吸收得多,結果搞壞了孩子的脾胃。脾是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孩子脾弱了,整個體質就會垮,容易生病。
孩子長期消化不好,還可能有這些表現:
1、手指有倒刺﹔
2、晚上睡覺磨牙﹔
3、皮膚很容易反復長各種疹子﹔
4、淺表淋巴結腫大﹔
5、經常喊肚子疼﹔
6、鼻梁或者太陽穴周圍有青筋﹔
7、氣池青紫,就是說有黑眼圈。
總之,希望孩子營養好,家長不要總是緊盯食物的營養成分,孩子吃的多不多。而是應該了解怎麼判斷孩子的脾胃狀態,什麼狀態下給孩子吃什麼是合適的,把孩子脾胃調理好,日常的粗茶淡飯孩子就能吸收到充足的營養!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