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需警惕,學會這四招可遠離
經常會在門診聽到這樣的話“醫生,聽說你們這裡有藥膏,涂一涂褥瘡就好了。我特意跑了很遠到你們這裡來配的。”“醫生,你幫我配最貴的藥,隻要我爸爸的褥瘡能好,貴不要緊。”真的有那麼神奇的藥嗎?今天讓我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壓瘡的防治。
公元1604年的《外科啟玄》中有記載:“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心法》曰:“席瘡乃大病久而生眠瘡也,乃皮肉先死,不治。”這大概是人們最早對壓力性損傷的認識。在英語裡,decubitus的意思是病人的臥姿,所以當作為專有名詞翻譯時我們把它翻譯成褥瘡。(畢竟如果翻譯成“床瘡”實在是沒有美感啊)。
在人們的認知停留在壓力性損傷是因為臥床引起的時候,壓力性損傷的防治措施也都和臥位有關。中醫的驗方:馬屁勃墊之。(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這名字有趣的“馬屁勃”是什麼東西?原來去除外皮的馬屁勃呈棕色棉絮狀)所以中醫的防治措施是局部減壓。當時的褥瘡護理常規包括每2小時翻身,保持床單的整潔,使用氣圈,使用紅花酒精按摩。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有些沒有長期臥床的病人怎麼也生褥瘡了呀?使用氣圈的地方怎麼也壓紅了呀?按摩按摩怎麼反倒越來越嚴重了呢?
通過觀察,人們發現,發生“瘡”的原因原來不一定是褥子和床,罪魁禍首原來是壓力。於是人們就給它改名叫壓瘡(pressure ulcer)。這個階段,防治的重點就是移除壓力。間歇性解除壓力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適時的體位改變時最基本、最簡單而有效的解除壓力的方法。每隔1~2小時給病人翻身1次,能防止大部分壓瘡的發生。不推薦使用墊圈,因為這樣會使壓力分布在圈狀物襯墊的皮膚組織上,導致單位面積上組織壓力增大,使發生壓瘡的部位及周圍組織血液循環相對不足,營養缺乏而延誤壓瘡部位的修復及易發生新的壓瘡。而且要避免對局部發紅皮膚進行按摩。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的保護性反應,由氧氣供應不足引起。一般改變體位后血液供應恢復后會褪色,不會使軟組織受損,所以不需要按摩。如果持續的發紅則表明軟組織已受損,此時按摩可能刺激過度的血流並對易碎組織產生破壞,導致嚴重損傷。(總結一下就是沒事的不用按摩,有事的按摩沒用)。
再一次改命名是人們發現壓瘡有些皮膚是完整的,這個不管是用中文的“瘡”還是英語的“ulcer”都不合適。於是把它命名為“pressure injury”壓力性損傷。(這裡可是有血的教訓的)。我們知道,在患者新入院時,護士會對患者的全身皮膚進行檢查,特別是容易受壓的部位,看看有沒有壓瘡帶進來。這時候護理人員沒有意識到完整皮膚下面深部組織的損傷,導致可能的預防處理措施不到位,不久后出現局部的破潰,發生了家屬“肉眼一看就懂的壓瘡”,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醫療費用。
不管命名怎麼變化,我們的目的是正確認識壓力性損傷,及時發現危險因素,預防發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該如何預防吧。
首先是要緩解或移除壓力源。間歇性解除壓力是預防壓瘡的關鍵,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對於已經發生的壓瘡同樣重要。如何解除壓力呢?適時的改變體位,每1∼2小時的翻身能預防大多數的壓瘡。注意保護骨突處及著力點。使用能加大支撐面的軟墊,避免使用環狀器材。避免對局部發紅皮膚進行按摩。
第二,要避免出現剪切力。當床頭抬高大於30度時就會發生剪切力,所以患者的床頭搖高最好不要超過30度。
第三,要減少摩擦力引起的傷害。減少摩擦力的措施包括保持床單的清潔、平整,患者的衣服沒有皺褶。移動患者的時候不是用“拖”“拉”等產生摩擦力的動作。可以使用提式床單幫助患者在床上移動,這樣可以避免移動患者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皮膚擦傷。
第四,做好皮膚護理。密切觀察皮膚的情況,每次翻身時都要檢查皮膚情況,特別是受壓部位。保持皮膚清潔。過度潮濕和干燥都易導致皮膚問題。還有就是保持健康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液體攝入也是壓瘡預防的重要措施。加強蛋白質的攝入可明顯減少壓瘡的發生。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