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出現功能性便秘、排便困難怎麼辦?試試這幾個辦法

黃東平
2021年04月19日10:0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功能性便秘是常見病,有報道顯示我國成年人發病率高達16%。然而,並沒有得到大多數患者的足夠重視,錯誤的認為“便秘”不是病,也不在意自己為什麼會發生便秘,發作時就隨意應用各種助瀉藥解決,但一段時間后常常還是便秘“如故”。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便秘是如何發生?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困擾,包括部分醫務工作者。要緩解便秘,恐怕還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下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便秘的相關知識,然后講述緩解、治療便秘的科學方法。

大部分便秘是功能性

困擾大多數人的便秘是功能性便秘,往往是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它的發生過程是漸進的,最初可能發生於沒有便意,剛開始每天上一次廁所,大便干結、困難,慢慢的不是每天都有便意,要3天才會上一次廁所,隨后時間久了必須借助藥物才能如廁。因此正常大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主要原因

1、日常飲食

現在人飲食過於精細,以動物蛋白為主,食物消化后幾乎很少有殘渣,如果不吃綠葉子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這種情況會導致結腸內不能形成足夠體積的糞便,造成結腸蠕動不夠,難以產生便意。一些愛美女士為了減肥進食量少,吃的太少不能形成足夠體積的糞便來誘發便意,也是導致便秘的因素。同時由於水分補充的少腸道會補充吸收更多糞便中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硬。

2、不愛運動

都市生活中往往以室內活動為主,因為電腦、游戲,包括麻將等,導致戶外運動缺乏。動過少是便秘人群的一大特點。運動過少會使得結腸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內停留太久,大便干硬,解便困難。

3、年齡因素

老年人便秘發生比較普遍,佔功能性便秘人群的33%。加上老年人活動減少,更容易發生便秘。對於老年人便秘用藥需要注意:通便藥可首選容積性瀉藥和滲透性瀉藥,對嚴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適量應用刺激性瀉藥,但切不可依賴刺激性瀉藥,否則將越用越多以至無藥可用。

4、腸道神經

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因為濫用各種瀉藥和長期反復灌腸,導致頑固性便秘,最后,發生任何藥物都無法緩解便秘。目前許多研究顯示,各種瀉藥應用不當會造成腸道神經系統損害,嚴重的導致腸梗阻需要手術處理。因此,瀉藥的使用要慎重。

5、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中存在著大量的細菌,有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正常狀態下,腸道菌群中益生菌和有害菌處於85%:15%是平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會緩慢的減少,還有抗菌素的非合理應用也會造成腸道菌群異常或菌群失調。有研究顯示,腸道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對腸道神經有修復作用,因此,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對緩解功能性便秘至關重要。

功能性便秘的治療

1、排便時間

人天生有兩個排便“天然時段”:一個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個是吃完飯后的“胃-結腸反射”。早上一覺起來,由躺變坐再到站,腸道蠕動會增多,腸道便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蠕動波,幫助你把大便推出來。早餐后,胃結腸反射明顯(胃會通知大腸趕快運動),造就另一個排便“天時”。因此喚醒天然的排便反射對於改善便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運動

運動好處不必多說,對於改善便秘也是有好處的,運動能增加腸道蠕動,醫院裡胃腸手術后的病人醫生也都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目的就是促進腸蠕動恢復。同時,科學的提肛運動可以加強會陰部肌群功能而改善便秘。

3、多食果蔬

多吃粗纖維、綠葉子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需要一定量才可以起到通便效果,每天推薦劑量25~30g,其中水溶性纖維素與不可水溶性纖維素比例一般推薦為1:2。同時補充足夠水分,建議每天2000ml。做好飲食結構要多元化,粗細糧混合、葷素搭配。

4、排便習慣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晨起排便,避免解便邊玩手機看報紙等。另外,有便意別憋,便意來的時候如果去刻意憋回去,長期這樣也會導致便意的消退,造成功能性的便秘,因此容易發生便秘的人應該注意避免憋回便意。

5、藥物應用

推薦聚乙二醇、乳果糖這類緩瀉藥,使用較安全,是不被吸收糖類的電解質混合液,這類瀉藥起溫和的緩瀉作用,起效較慢。原理是軟化大便,使之易於排出,可以長期服用,不產生耐藥性。避免經常使用刺激性瀉藥。

6、腸道微生態

目前便秘有多種治療方法,但效果欠佳,缺乏統一標准。隨著對腸道微生態研究的深入,和功能性便秘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以及臨床應用的成效,目前就腸道微生態在便秘中的應用達成共識。中國醫師協會便秘治療指南明確:“口服補充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對緩解便秘與腹脹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顯示腸道益生菌的代謝產物有激活腸道神經的作用” 。因此,腸道微生態治療功能性便秘具有廣闊的前景。成為廣大患者的福音。

本文由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普外科、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黃東平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