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夏天孩子皮膚痒,除了爐甘石還要喝這2碗湯

許尤佳
2021年05月26日08:56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濕熱彌漫,所以夏季的氣候是暑多夾濕,以濕熱為主的。

《醫門法律·熱濕暑三氣門》中記載:“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人體極其容易受到濕熱之邪的侵襲,小兒脾胃虛弱,肺衛不足,腠理未密,更是如此。

夏季孩子覺得皮膚痒、容易起皮疹,大多數是體內水濕、痰飲多的表現。這類孩子明顯是脾胃虛弱的,甚至是過敏體質的,很容易會積食、舌苔厚膩。他們對季節和氣候的適應能力較差,因脾胃虛弱而受到風、濕、熱等外邪的入侵,導致皮膚瘙痒的問題,有些孩子還會出現濕疹、荨麻疹、接觸性皮炎等問題。

皮膚痒但沒有疹子,是脾虛受風所致

皮膚痒但沒有疹子,在中醫可歸為“痒風”。《聖濟總錄》提出,“論曰風瘙痒者,表虛衛氣不足,風邪乘之,血脈留滯,中外鼓作,變而生熱,熱則瘙痒”。《諸病源候論》認為,“風瘙痒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於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瘙痒也”。

由此可見,夏季皮膚容易痒還是由於小兒衛氣不足,受到風邪襲擊導致的,也許家長會覺得奇怪,“風”不是春季的主氣嗎,夏季哪裡有風?夏季的風邪主要來源於風扇、空調、穿堂風等,這種風邪不同於大自然的風,更是無孔不入。

總是覺得皮膚痒的孩子常常是脾胃虛寒的,以過敏體質最為多見,表虛不固,抵御病邪的能力比較差,而風為百病之長,常與其他邪氣夾雜致病,善行而數變,有隙必乘。當風、濕、熱等外邪客於腠理,往來於肌膚,導致經氣不宣,故瘙痒不已。他們體內不但是有風邪,濕邪也重。

● 幫孩子“止痒”,做好3步

1、顧護脾胃,控制消化

家長每天要堅持用“10秒判消化”觀察孩子的消化情況,早餐后30分鐘看舌苔、口氣、睡眠、大便。每天根據消化情況來調整飲食內涵,積食時要吃少、吃素、吃軟、吃三星湯,堅持2~3天。皮膚瘙痒時,應清淡飲食,要嚴格戒口,不要吃牛羊肉、魚蝦蟹等海鮮和葷腥﹔避免肥膩、濕熱、辛辣刺激、燒烤等食物。

2、消好良好時健脾祛濕

孩子夏季皮膚痒,是脾胃虛寒、濕邪困脾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在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就要注重健脾祛濕,這時要用性味平和、或性味偏溫的食藥材,像白術、陳皮、芡實、五指毛桃、炒扁豆、炒薏米等。日常健脾祛濕食療方可以用健夏方、白術佛手湯、健脾養胃方等。

3、每周1次姜棗茶,祛寒濕

臨床上,我看到不少夏季容易皮膚痒但不起疹子的孩子,他們多數是偏寒濕的。家長可以在孩子消化好、無病痛時,給他喝一杯姜棗茶(食療方見文末),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三伏天前,每周一次。

姜棗茶由生姜、紅棗、紅糖組成,可以驅動體內氣血運轉,溫補陽氣,散寒祛濕,可以緩解水濕、痰飲引起的各種症狀。

濕疹、痱子等皮膚問題,是脾胃濕熱所致

暑濕夾熱是夏季的氣候特點。夏季雨水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濕熱之邪充斥,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

濕疹、痱子、皮炎都是本虛標實的病,本虛是脾胃虛,表虛﹔標實是濕邪泛濫,郁熱於內。濕為陰邪,濕性重濁、黏膩、停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熱困脾,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再加上飲食不節或家長喂養不當,脾胃容易積食化熱,或飲食生冷,傷及脾胃,濕邪內不得輸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就容易發為濕疹、皮炎、痱子等皮膚疾病。這類孩子大多都是脾胃濕熱的,一般會伴有小便黃、口干、舌苔黃厚膩等症狀。

● 幫孩子“止痒”,做好3步

1、外治治標:可用爐甘石等洗劑止痒

外用藥能達到迅速控制症狀、止痒的效果,一般來說,我會推薦孩子簡單、溫和、無刺激性的外用藥,如爐甘石洗劑。爐甘石和氧化鋅有收斂、保護作用,爐甘石性平味甘,歸胃經,能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痒斂瘡,家長可以用爐甘石洗劑幫孩子外涂,每天5~6次。此外,還能選擇三黃洗劑、黃柏霜、10%~20%黃豆餾油軟膏。

2、內調治本:控制消化,積極健脾

每天堅持“10秒”法判斷孩子積食的情況,有積食時就用三星湯及時助消化,積食伴有濕熱的症狀,可用四星湯消積、清熱、祛濕。家長要明白,隻要及時處理孩子的積食,就不容易入裡化濕,更不會化熱,皮膚問題也就能得到緩解。日常健脾祛濕食療方可以用健夏方、白術佛手湯。

3、每周1次祛濕湯,祛濕熱

容易有濕疹、痱子的孩子大多以濕熱為主,可以選擇性味平和、或性味偏涼的祛濕食藥材,像綿茵陳、木棉花、赤小豆、綠豆、土茯苓、冬瓜等。祛濕熱的食療方可以用茵苓祛濕湯(食療方見文末),這個方由綿茵陳、土茯苓搭配豬骨頭組成。綿茵陳性微寒,味苦、辛,能清利濕熱,利膽退黃﹔土茯苓性平,味甘、淡,能清熱祛濕。如果孩子體內濕氣嚴重,可以加15克赤小豆,增強祛濕清熱的功效。消化好、無病痛時,每天1次,連續用2~3天。

姜棗茶

材料:姜片2片,去核紅棗2枚,紅糖適量。

做法:1、姜片和紅棗下鍋,加適量的水﹔2、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0~15分鐘,即可加適量紅糖調味,代茶飲。

功效:驅寒暖中,補氣養血。

宜忌:3歲以上辨証服用﹔ 蠶豆病可用。

茵苓祛濕湯

材料:綿茵陳10克,土茯苓12克,豬骨頭適量。

做法:

1、把豬骨頭斬件過沸水﹔

2、把綿茵陳、土茯苓洗淨,所有材料加適量的水煮沸﹔

3、 轉小火煲 1 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祛濕,適用於過敏性皮膚疾病的急性期。

宜忌:2歲以上孩子辨証服用﹔蠶豆病可用。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董菁、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