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慢病遇上暑熱、暑濕怎麼破?醫生支招四步理療法

張燕婷
2021年08月02日16:08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正值“三伏”酷暑時節,連續出現高溫,常常伴隨濕度升高,間或有短時雷雨,此時晝長夜短,太陽照射時間長、輻射強,這些天氣特點是江南地區夏季的常態。氣溫高和濕度大造成一些人的身體出現一系列不適反應,甚至出現比較明顯的症狀,中醫稱之為“暑熱(病)”和“暑濕(病)”。

一、暑熱和暑濕為患的特點

高溫,本身就是一種致病因素,中醫學稱之為“暑邪”、“暑熱之邪”或形象地稱作“火熱之邪”,這一致病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循環血流速度加快、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出汗明顯增多及食欲下降等,因而人們常會感到口渴、心煩、疲乏甚至心慌、頭痛頭脹等不適反應,有時還會出現大便干結,即中醫所說的“暑熱之邪侵犯人體容易耗氣傷津”。

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夏季伴隨高溫出現的常常是濕度升高(通常指空氣中濕度>60%),而南方地區這一特點尤為突出。故中醫學中有“暑多夾濕”的論述,既是對氣候特點的描述,更是強調了暑熱之邪(高溫)和濕邪(高濕)常常相伴而侵襲人體“一唱一和”,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更大,這種復合型的致病因素當然就被稱為“暑濕之邪”。濕度升高使氣壓相對下降,特別容易使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發生功能障礙,還會使汗液蒸發受阻,因此暑濕為患時的主要症狀常見胸悶心煩、汗出不暢、自覺身體有熱不能透解,口苦口膩、食欲不振,不僅感覺容易疲乏,而且身體感覺困重,甚至頭昏昏沉沉的,大便不成型但又排出不暢,甚至有粘膩灼熱感。

一般健康人群,對於暑熱和暑濕的侵襲,短時間內盡管會出現一些不適反應,但在一定程度內往往可以耐受,隻要及時採取降溫、降低濕度、補充液體和保証休息,不適反應就能得到有效緩解。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暑溫和暑濕的影響,則可能出現中暑,而那些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及機體調節能力較弱的老人、幼兒等則受到的影響更大,包括使原來比較穩定的慢性疾病突然加重或出現比較嚴重的並發症。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在暑溫和暑濕持續的影響下,可能誘發血壓突然波動、心力衰竭加重、急性腦血管病等。

二、慢病患者如何避免暑熱和暑濕的影響?

中醫學有“夏季宜養心”的防病原則。從上面的闡釋大家可以發現暑熱和暑濕對人體的影響以循環系統最為突出,並由於循環功能出現障礙而導致各種並發症﹔有慢性疾病基礎的人群,耐受暑熱和暑濕的能力更弱,因此防治暑熱和暑濕引發疾病的關鍵是穩定循環系統功能,即中醫所謂“養心安神”。具體而言,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夏季要避免情緒激動、焦慮,要養成居家定期自測心率、血壓、血糖的習慣﹔高血壓病患者不能自行減藥停藥,藥物用量的調整一定要在定時監測和記錄血壓數據的基礎上咨詢醫生﹔可以採用家庭氧療,維持合適的血氧水平,避免或降低季節環境因素造成的心肺負擔加重﹔出現突發嚴重或反復出現不能緩解的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發熱、嘔吐、腹瀉甚或意識障礙、抽搐等症狀,都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日常生活起居、飲食、活動/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攝,以避免或減輕暑熱和暑濕對人體產生的不利影響:

1.生活起居有規律,心平氣和調情志。夏季白天時間明顯增加,對於原本睡眠時間減少的老年人或慢病患者,睡眠質量可能更會受到影響﹔即使是一般健康人,也常會在夏季出現早晨醒得早、夜間睡得晚的情況。睡眠不足、體力下降會使機體耐受暑熱、暑濕的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在夏季保持休息起居的規律和睡眠質量對慢病患者非常重要,良好的睡眠質量還有助於穩定情緒,保持平穩的心理狀態。如果夜間睡眠的時間不能保証,可以在午后小憩片刻﹔睡眠前避免長時間看手機、看電視,避免精神處於較興奮的狀態。高溫和高濕會使人們容易煩躁、焦慮,甚至變得暴躁、情緒波動,而這種狀態對於原有慢病基礎的人群更為不利。除了保持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外,當出現不良情緒時還可以通過與家人、朋友保持交流、以一些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舒緩情緒和調節心態。

2.合理飲食有講究 夏季飲食提倡。“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①不要因為貪圖涼快而一味飲食冰涼,大量冷食易損傷脾胃消化功能。人體消化酶在正常體溫范圍內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率,食物溫度過低會降低消化酶的活性,所以夏季的食物宜新鮮,食物溫度保持微溫,既有利於消化吸收,又能保持食物口感,提高食欲。②夏季進餐避免過飢過飽,一次進食過飽不僅增加胃腸負擔,還會造成循環血流重新分布,對於慢病患者的心、肺、腦循環產生不利影響﹔同樣夏季飲水也要“少量多次時時飲”,不要等到口渴時一次大量飲水,這樣的“暴飲”會突然增加循環容量,加重循環負擔,誘發慢病患者的循環功能障礙。③夏季飲食清淡原則,並非要大家隻“吃素”,保持營養豐富,尤其保証一定量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在夏季食欲減少、胃腸功能減弱的情況下,一方面要減少高能量食物的比例,以減輕消化系統負擔,另一方面在食物加工方式上宜少油、避免重味,避免煎炸、燒烤的烹飪方式,多採用水煮和蒸的方式,既有利於消化吸收,又減少營養成分的破壞﹔慢病患者不要隨意增加鈉鹽的攝入,避免增加循環負擔。

3.降溫除濕,出入平安。在夏季保持居住、工作和學習環境的合適溫度有很多手段和方法。在降低環境溫度時,要注意避免溫度過低,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尤其對於有動脈血管硬化的慢病患者,由於存在血管舒張和收縮調節功能減弱,若短時間內經歷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則易導致由循環功能障礙引起的急性病症,如血壓急劇變化、急性腦血管病、心肌缺血加重甚至急性心梗等。在夏季進行戶外活動時一定要做好防高溫、防輻射的准備,穿著的衣物要透氣性好﹔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在氣溫和濕度較高的時段應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的頻次和時間。除了環境降溫防暑熱,還要注意降低濕度防暑濕。在室內環境中,目前一般的空調設備都具有除濕功能﹔此外,還要注意室內環境整潔、減少物品的隨意堆放,室內裝潢的設計和材料選擇、家具物品的擺放等都要有利於空氣流通和防潮防濕。

4.科學運動鍛煉保健康。對於大部分健康人群及一些病情控制較平穩的輕度慢病患者,夏季最理想的運動是游泳。在具備資質和管理到位的室內游泳館鍛煉,既避免了高溫的侵害,又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減脂增肌,並且減少運動中對下肢關節的沖擊和負荷。游泳鍛煉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能力選擇運動頻次和運動量﹔入水前要在岸上進行充分活動熱身﹔飢餓時或飽餐后不要立刻游泳﹔有身體不適、疲勞、損傷或發作急性病症時不要勉強進行游泳。對於更多老年人和患有慢病的人群,適量和科學的運動鍛煉是很必要的,但夏季室外運動一定要避開高溫時段,而且室外活動的時間不宜過久﹔推薦採用簡化太極拳、練功十八法、八段錦或廣播操等方式進行鍛煉,運動量一般以微微出汗、呼吸頻率和心率稍增快為度﹔運動出汗后不要立刻吹空調、洗澡沖涼或立刻躺、坐,而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潮濕的衣物,逐步停止活動。

三、防暑祛濕食療方

薏米紅豆湯現在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脾祛濕食療方,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具有防暑祛濕及寧心安神作用的食材和食療方。冬瓜是夏季防暑利濕的佳品,除了果肉用於烹調外,將冬瓜皮洗淨,與冬瓜子一起煮水代茶飲,具有除濕利尿的功效,如果再加入一些荷葉,則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還具有調節血脂的輔助功能。金銀花3-6克、淮小麥15-30克、烏梅6-9克同煮水500-800毫升,代茶飲,具有清熱斂汗、寧心安神的功效。玫瑰花3-6克、苦蕎麥(經炒制)15克同煮水500-800毫升,代茶飲,具有健脾利濕、平肝安神的作用,如果再加入菊花3-6克,可以增強清熱平肝明目的作用,也具有輔助調節血脂和血壓的作用。

本文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何淼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