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郁如何治愈?職場人士焦慮如何緩解?心理學家解答來了
近年來,我國居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人群逐漸增加,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抑郁症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抑郁、焦慮情緒?怎樣才能緩解這類負面情緒呢?對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富珉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針對受疫情影響群體、青少年群體、老年群體以及職場人士,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向公眾進行了專業的科普講解。
疫情“致郁” 該如何“治愈”?
疫情期間,如何化解心理焦慮,以積極的狀態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帶來的影響?彭凱平從兩個方面向人們講解如何調整因疫情“致郁”的心態。
第一個方面是科學方法和科學救助。“例如,前段時間出現的德爾塔變異毒株,其實社會上把它渲染得過於恐怖了。德爾塔傳染性雖高,但其傳播鏈條並沒有發生改變,仍是可防可控的,這一點已經有足夠的科學認識。”彭凱平建議,人們要及時了解疫情相關的科學知識,對國家應對疫情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
第二個方面是保持積極的心態。彭凱平說,研究發現,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帶來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比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相反,大多數人反而出現了創傷后的積極心態。人們對自身健康和自我保護的重視、對黨和民族的信心以及對家庭中人際關系的關注,都是創傷后成長的表現。積極的心態是此次疫情帶來的正面結果,也是需要人們去繼續保持的。
“團體輔導”助力孩子心理健康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如何改善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樊富珉提出建議稱,首先是要在學校中推廣積極教育,幫助青少年提升和培育性格優勢,發現自我和他人的優點。同時,在日常教學中,除開設專門的心理課,在其他文化課程中也可以滲透心理學觀點。通過這些做法,不僅要讓孩子們學習成績好,更要灌輸給他們,如何成為一個健康、負責任的人,一個能夠在逆境中崛起的人。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關鍵一環。作為家長,如何更好地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健康環境?除了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的情緒也十分重要。很多時候,家長與孩子發生沖突的原因在於家長自身的煩躁情緒,這種狀態下,其言語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因此,家長首先要覺察和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在較為平靜的狀態下與孩子溝通。同時,還要嘗試理解孩子的行為,學習和孩子溝通的技巧、方法,讀懂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可能原因。
“積極心理學中的‘團體輔導’方法是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重要的途徑之一。在團體中設立目標,如促進中學生的良好人際溝通,讓他們分享在人際溝通中的快樂經驗,提高溝通技巧。”樊富珉強調,與講課不同,團體輔導是讓孩子們在討論中進行自我挖掘。
團體輔導不僅提升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也能夠克服社會的網絡化。樊富珉稱,網絡讓更多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社會性的發展。而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和他人相處、建立良好關系等方面,這也是人的幸福感的主要來源。積極心理學中強調的積極關系對於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團體輔導是提高社會性最好的方法。通過一群人在一起交流溝通,孩子們可以學到如何聽和如何回應。因此,學校也可以採取團體輔導的方式召開班會,為學生量身定做輔導方案,讓他們提升自信、改善人際,更好適應學校的生活。
“八正法”減少職場人士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是正常的人類應激狀態的一種反應,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正常的情緒波動。對於職場人士來說,由於壓力、焦慮等原因,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何做出正確的自我判斷呢?對此,彭凱平提出了三條評判標准。
他表示,第一條標准是連續七天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第二條標准是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對於正常的吃飯和睡覺感到困難﹔第三條標准是沒有出現自殘自殺、傷害攻擊他人的想法。
“這三條標准總結起來就是:時間不能太長、嚴重程度不能太多、不能出現一些傷害傾向。”彭凱平介紹,職場人士可以通過深呼吸、身體的接觸、聞香、冥想、溝通交流等8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來應對焦慮、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
近年來,人們更加重視自身的心理狀態,社會上心理咨詢機構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彭凱平認為,其實,人們不需要動不動就看心理醫生,借助積極心理的安慰和啟示,很多問題實際上自己就可以解決。他建議多接觸學習一些積極心理學方面的內容,通過自修和自我調整,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一部分心理問題。對於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則一定要咨詢心理醫生,積極進行治療。
“積極老年化”需全社會共同推動
近年來,針對老年群體的詐騙犯罪屢見不鮮,五花八門的詐騙“套路”讓許多老年人防不勝防。老年群體為何會屢屢受騙?樊富珉解釋到,一些剛剛退休的老年人,突如其來的空閑狀態令他們難以適應,老年人的自我價值感、存在感降低,容易出現“離退休綜合征”。他們渴望溝通,渴望被關愛和尊重,然而,忙於工作的子女往往缺乏照顧老人的時間,對老年人需求的理解和溝通技巧也不足,此時一些商人用“情感溝通”的方式主動接觸老年人,則十分容易獲取他們的信任。
應該如何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呢?樊富珉提出,這需要通過老年群體本身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來推動“積極老年化”。他解釋,“積極老年化”是指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滲透到老年工作中去。老年群體擁有很多積極的資源,要鼓勵老年人發揮自我才華,追尋更美好的人生,同時讓老年人成為社會重要的財富。
從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則需要老年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對於離退休這樣人生重大角色的轉折,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備,慢慢去學習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時,老年人可以利用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尋找新的舞台,讓自己的經驗繼續發揮作用,找到價值感。還可以學習一些原來沒有時間學習的東西。
同時,社會也要為老年人提供有意義的幫助和引導。比如媒體可以開展宣傳,社區可以開展活動,如在社區組織離退休人員的團體輔導和心理教育,引導老年人做一些有價值的工作。社會專業人員更要關注老年人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切實的幫助。
專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