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生活方式你中招了嗎?警惕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飽受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困擾。心血管代謝疾病因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三高”特點,已逐漸成為導致我國居民面臨醫療負擔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
哪些因素會導致心血管代謝疾病?
總體來說,最常導致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因素可分為心理和生理兩個維度。
心理維度方面,長期沉溺於壓抑悲傷的情緒之中、或是難以做好情緒管理導致頻繁動怒的情況,都十分容易引發心血管代謝疾病。強烈的情緒波動會造成心臟收縮迅速增強、血壓隨之升高、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等,十分容易造成心梗等難以想象的后果。
生理維度方面,除去無法控制的先天性遺傳因素外,另一重要因素便是不良的生活習慣。當代許多中青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熬夜、缺乏運動、吸煙、過量飲酒、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習慣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發作存在高度關聯。
以熬夜為例,存在睡眠剝奪或睡眠時間不足問題的人群,部分激素,如腎上腺皮脂激素的分泌會發生變化,從而造成身體代謝水平紊亂,進而發胖,最終導致心血管代謝疾病發生。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高危人群?
在臨床上,初步篩查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代謝疾病主要看以下幾點:
1、是否存在超重肥胖問題﹔
2、是否存在血糖問題﹔
3、是否存在血壓問題﹔
4、是否存在血脂問題。
在這幾項之中,超重肥胖問題是最核心的危險因素,因為長年累月肥胖的患者往往會陸續出現其它血糖血壓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是否存在超重肥胖問題並不能單純依靠體重來判斷,也不能隻看體脂率,甚至不能隻看BMI體重指數,正確判斷自己是否出現超重肥胖問題的重點是看脂肪的分布。
舉例來說,有一些人雖然體重不輕,但整體身材非常勻稱協調,給人的感覺是“壯實”,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相當健康的狀態。相反有一些人“哪都不胖,隻胖肚子”,這種情況意味著身體內的多余脂肪都堆積分布在腹部或內臟器官上,這種腹心肥胖或內臟肥胖的情況是最危險、也最容易導致心血管代謝疾病的。
如何科學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的發生?
首先,維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學會做好情緒管理,盡可能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給身體帶來的傷害。
其次,飲食方面要做到“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所謂“總量控制”,就是堅持隻吃八分飽,適量飲食,切不可因為食物好吃就吃到撐﹔而“結構調整”則是指優化飲食結構,由於悠久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熱衷於吃面食地區的人,碳水化合物攝入比例偏高,而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因此可以適當增加谷物類食物攝入,優化飲食結構。
另外,運動方面要堅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科學的運動方法是每周至少進行5次且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體育活動,如果時間不充裕也可以進行一些短時間高強度的體育活動,如沖刺跑、騎動感單車等。但鍛煉身體的大前提是必須在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同時也不宜短時間內突然加大訓練量,以防造成肌肉損傷。
總的來說,在心血管代謝疾病愈加頻發的趨勢下,唯有擁抱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的不二法寶!
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心科主任醫師許俊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