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草中黃金”幫寶寶清熱消積助消化

陳喆
2021年08月25日07:5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很欣慰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調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顧護好孩子的消化。而顧護消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盡量避免孩子積食,讓脾胃消化健運。

很多家長平時都喜歡給孩子用一些消積的藥材,比較溫和的,諸如谷芽、麥芽、山楂,消積力度較大的,比如雞內金、布渣葉等等。獨腳金也是很多家長、特別是廣東家長常用的一種藥材。

“平時可以用獨腳金給孩子煮水喝嗎?”“孩子積食了,可以用獨腳金消積嗎?”以上是很多家長對於獨腳金的常見問題,尤其是獨角金價格在一眾消積食藥材中偏貴,更讓不少家長下意識覺得“貴東西就是好東西”。

獨腳金可以清熱消積、助消化,是否可以作為孩子日常保健的常用藥材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獨腳金的功效和作用。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用獨腳金?具體可以用什麼食療方?

清熱消積的“草中黃金”?

獨腳金有什麼功效?

獨腳金味甘、淡,性涼﹔歸腎、脾、肝經﹔具有平肝消疳、健脾消食、清熱利尿的功效。

獨腳金其實是一種野草,具有很強的寄生能力,會對農作物造成損害,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看到就會將其當作雜草除掉。古代醫師從這種野草中發現的不菲的藥用價值,成為一味治療疳積的良藥。因此,獨腳金又被稱為“疳積草”“消米虫”。

有句俗話就說到:“小兒肝盛積成疳,妙藥還推獨腳金。”中醫認為,獨腳金具有清肝、健脾、消食、消疳積的療效。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小兒夏季熱、小兒腹瀉、黃疸型肝炎等病症。獨腳金具有不錯的消積功效,但一般很少會單獨用於消積,而是會搭配其他藥材,比如布渣葉、雞內金、麥芽、谷芽等。

除了消積的功效,獨腳金也具有很好的平肝清熱的功效。孩子積食化熱,這股“熱”是一路往上蒸騰的,沿途影響到肝、肺,出現舌苔黃、口氣大、小便黃、大便干、易燥易怒等“上火”現象時,用獨腳金來調理就比較適合。

有的家長擔心小兒七星茶對孩子還是偏寒,接下來我也會介紹一些獨腳金的食療方,供孩子對証選服。

在具體和大家詳聊如何使用獨腳金之前,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醒家長:獨腳金的消積力度是比較大的,因此不能將其作為日常保健食材給孩子使用,預防積食。

而且獨腳金的藥性偏涼,長期使用可能會損傷脾胃。如果家長想為孩子預防積食,推薦每周服用1次新三星湯,但更重要的是做好清淡飲食、科學喂養。

每次積食用猛藥消積,積食好了又在飲食放肆,孩子很容易反復積食,而且積食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孩子積食,其實就是之前喂養不當的信號。

獨腳金怎麼用?

學會3道獨腳金食療

獨腳金不能隨便給孩子使用,什麼時候才適合給孩子用獨腳金呢?又該怎麼用呢?不妨參考以下食療方:

① 積食有熱:獨腳金瘦肉湯

孩子存在積食的現象,且已經化熱了,出現舌紅、苔厚發黃、口氣大、大便硬結、小便赤黃等“上火”現象,可以用獨腳金瘦肉湯為孩子消積清熱: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獨腳金瘦肉湯

材料:獨腳金3g,豬瘦肉50g。

做法:獨腳金洗淨,豬瘦肉焯水﹔鍋中加約3碗水,煮沸后放入所有材料,小火煲1.5小時后即可調味溫服。獨腳金性寒,注意連服不超過3天。

功效:消積清熱而不傷正氣,適合積滯化熱、食欲不振的孩子服用。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② 預防上火:獨腳金豬橫利湯

孩子吃了肯德基、麥當勞等煎炸烤物后,出現嗓子干啞、有痰等即將“上火”的表現,可以喝一點獨腳金豬橫俐湯,去濕熱,滋陰降火: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獨腳金豬橫俐湯

材料:蘆根10g,側柏葉8g、獨腳金3g,豬橫俐1條,少量油鹽調味。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3碗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30分鐘至食材熟爛,加冰糖調味即可。吃完煎炸滋膩的食物后1個小時喝1碗,不吃渣。

功效:消食導滯,兼用於調理食煎炸滋膩后的咽喉發痒干咳、咽喉充血、發炎等症狀。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注意:獨角金價格較高,也可用4g孩兒草替換。

③ 肝郁化火:獨腳金鯽魚粥

孩子肝氣不舒,導致脾胃不和,出現舌頭尖,舌尖、邊緣發紅,舌苔白,大便干燥,有口氣,反復積食等症狀時,可以用獨腳金鯽魚粥給孩子平肝消積:

許尤佳育兒堂·食療方-獨腳金鯽魚粥

材料:獨腳金10g,鯽魚1條,大米50g。

做法:鯽魚洗淨用紗布包好,與大米、獨腳金一起下鍋,加水約5碗﹔大火燒開后轉文火煮45分鐘,加鹽,稍煮5分鐘后即可分次服用。吃粥不吃渣。

功效:健脾開胃,清肝熱,去積滯。可治療小兒因肝熱脾虛引起的腸胃功能紊亂和食欲不振,以及煩躁低燒、日漸消瘦等症。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証、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服。

今天為大家介紹了一道消積清熱的常見藥材——獨腳金,家長們都學會怎麼用了嗎?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