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無“三高”也會發生頸動脈斑塊?4個注意事項要謹記

賈雅楠
2021年08月30日13:07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老王雖然已退休幾年了,但身體比較硬朗,平時也很少感冒頭痛,上月在子女的要求下進行了體檢,這次體檢其他指標都沒有什麼異常,就是頸部血管B超檢查提示:“頸內動脈管壁斑塊形成”,拿到體檢報告,老王不以為然,“我又沒有‘三高症',平時也沒感到頭暈、頭痛,年紀大了嗎,血管肯定是沒那麼好的。”而老王子女卻不這樣認為,“這頸部的血管斑塊會不會掉下來並發腦梗、心梗啊?”他們急忙讓老王拿著體檢報告到醫院就診。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頸內動脈斑塊。

絕大部分的頸動脈斑塊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血管內皮損傷是基礎,當在高齡、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肥胖、家族史、長期不良飲食習慣等危險因素存在的時候,就容易造成動脈內膜的損傷,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通過受損的內皮進入管壁內膜,之后被巨噬細胞所吞噬,變成泡沫細胞沉積在動脈內膜之中,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人都會出現動脈斑塊,在正常情況下,動脈硬化斑塊進展緩慢,斑塊結構穩定,很少出現嚴重並發症。但在存在危險因素的情況下,斑塊可進展迅速,可形成不穩定易破裂的形態,有造成血管狹窄、腦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塊破裂、碎片脫落造成腦栓塞等風險,長期慢性腦缺血造成腦萎縮時,也可發展為血管性痴呆。由於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而檢查頸動脈是反映全身動脈的理想窗口,可從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預估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頸動脈斑塊可反映整個動脈系統粥樣硬化的程度,對不穩定斑塊的有效識別是早期預警並加強干預進而防治心腦血管風險的重點。

頸動脈斑塊是否需要治療?患者常常存在這種疑問。是否需要治療及如何治療,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結合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是否存在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

在進行彩色超聲檢查的時候,如果超聲提示是穩定的斑塊,頸動脈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狹窄,也沒有出現黑視、頭暈等大腦缺血的症狀,一般不需要對斑塊進行藥物治療,隻需要進行如下的一般防治措施即可,並做好定期復查頸動脈彩超。

1.積極控制與本病相關的一切危險因素,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肥胖等。

2.合理的膳食:控制膳食總熱量,以維持正常體重為度,超重或肥胖者減少每日進食的總熱量,減少膽固醇攝入,限制酒及含糖食物的攝入,合並高血壓或心衰者同時限制食鹽。

3.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的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益,是預防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証充分睡眠。

如果是不穩定的斑塊,則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如下:

1.調整血脂藥物:血脂異常的病人,應首選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為主的他汀類調脂藥,其他還包括貝特類、依折麥布等。服藥期間注意定期復查肝功能、血脂、腎功能等,防止藥物的一些副作用。

2.抗血小板藥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常用口服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可在斑塊發生破潰時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形成,有助於防止血管阻塞性病變發展,用於預防動脈血栓形成和栓塞。

如若頸動脈超聲提示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必要時還可採取手術方式,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頸動脈支架植入術。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張學敏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