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警惕膽囊炎、膽結石癌變,教你不做癌症“候選人”

楊秉輝
2021年08月30日13:10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膽道系統儲運膽汁,功勞大焉

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賴於胃腸道中各種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膽汁之類的幫助。膽汁產生於肝臟,每日產量約有600~800毫升。肝臟生產膽汁不辭辛勞,晝夜不息,但胃腸之消化工作並不時時進行,至少一天之內亦有勞逸之分。不在消化食物高峰之時,如夜間,膽汁輸入腸道或有“浪費”,而在進餐之時,尤其在進食多量脂肪飲食之時卻又嫌不足。應求矛盾如何解決?幸而“造物主”有安排:在膽汁輸送之途中設一囊狀之物,名為膽囊,在不消化時、如夜間,將膽汁儲存其中,進食時食物一旦到達十二指腸,彼處即產生“膽囊收縮素”使其收縮,膽汁傾囊而出,進入十二指腸與食物混合,發揮幫助消化之作用,配合之默契渾然天成。

膽汁由肝細胞分泌后進入肝內的毛細膽管,再由毛細膽管逐級匯合進入左、右肝管,而后再合二而一進入肝總管,經膽囊管入儲膽囊之中,膽囊收縮時復經膽囊管排至膽總管,最后進入十二指腸。膽汁排出所經之管道,包括膽囊可稱之為膽道系統,即膽汁排出之道路之謂。

膽囊位於腹部的右上方、緊貼肝臟的下部。整個膽道系統,肝臟、胰腺、十二指腸亦都近在咫尺,方寸之中匯集眾多器官,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奏出生命凱歌的重要樂章,膽道系統儲運膽汁,功勞大焉。

多災多難的膽道系統

不過這膽道系統也是個多災多難之地,而這些災難又與其本身之構造與功能相關,一是膽汁自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之處,本有一括約肌在該處駐守,括約肌為管道開口處之環狀肌肉,有舒縮之功能,舒張之時可容管內之物出,收縮之時可防管外之物入,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處之括約肌名奧迪氏括約肌,本應隻容膽汁進入十二指腸,而不容腸內之物進入膽總管。不過這“關官”卻常疏於防守,尤當人體免疫力降低之時,十二指腸內細菌繁殖,便有細菌偷渡進入膽道,並逆流而上造成膽道系統的炎症。二是膽囊充滿膽汁之時亦不過約如雞蛋、鴨蛋之大小,儲量有限,故膽囊其實尚有濃縮膽汁之功能,將膽汁中之水分吸收部分,以冀能多儲存一些。不過如果所儲之膽汁久不更新,膽汁逐漸濃縮,則其中所含之膽固醇、膽色素、鈣質等物便會析出而形成結石。結石多在膽囊之中,但其較小者亦可隨膽汁排入膽道。一是炎症,二是結石,這兩者又常狼狽為奸,炎症所產生之纖維素、環死物質等又常成為結石之核心,促成結石之形成。而結石之存在,又會影響膽囊之收縮,防礙膽汁之更新,而有利於炎症之成慢性化。

膽囊炎、膽結石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幸而如今醫學進步,炎症多可用藥物消除,結石亦可用手術治療,尤其近年推行微創手術,手術創傷減少,康復順利,實為患者之幸。

膽囊癌和膽管癌發病率增加

癌症則是另外一回事了。癌症是如今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癌症的病因不像膽囊炎,膽結石那樣明確,不過,也並非一無所知。如今已明確:癌症是一種基因病,是人體內外環境因素導致相關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那麼,哪些是可能導致相關基因突變的“內外環境因素”呢?高寒的喜馬拉雅山區,人們常將火爐放在腹部取暖,以致常見腹部皮膚生癌,口腔內破損殘缺的牙齒對舌頭的刺激常導致相應部位的舌癌。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有關,慢性肝炎可以導致肝癌,某些類型的人乳頭狀病毒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等等。這些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引發相關基因的突變,而導致癌症的發生。

近年來,醫學界在樂於見到膽囊炎、膽結石變得易治的同時,卻又驚異地的注意到膽道系統癌症的高發。據美國《癌症》雜志發布的“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表明,近30年來全球膽囊癌和膽管癌發病率增加了76%, 而在我國則增加了84%。

膽道系統,從肝內的毛細膽管到膽總管都可以生癌。不過發生於肝內的毛細膽管及眾多的細小膽管的癌症,一旦形成便在肝內形成腫塊,其發生之症狀、診治之方法大抵與發生於肝細胞之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相似,稱為原發性膽管細胞性肝癌,與前者合稱為原發性肝癌,約佔原發性肝癌的5%~15%,一般不在膽囊、膽管癌討論之列。

我國膽囊癌的發病率為每年、每10萬人中平均發生3.8例,膽管癌為3例,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城市居民的發病率高於農村。問題不在於發病率的高低,而在於發病率在持續增高,更在於此類癌症難於早期發現,發現既晚,治療效果自差。

癌症難於早期發現,原因在於早期癌症常無明確症狀,需待出現劇痛、發生黃疸、摸到腫塊等情況時,才迫使病人就診,即使立即診斷明確,已經多屬晚期。而膽囊、膽管之癌症由於多發生於慢性膽囊炎、膽結石之基礎上,病者或曾有膽囊炎、膽結石發作之經歷,以至上腹不適、食欲不振等症狀多不介意,甚至出現腹痛、黃疸之時仍未意識到情況有變,故診斷確立之時多已屬晚期。膽囊、膽管癌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唯一有可能根治之法,但由於診斷多晚,能作根治性切除者甚少,故總體后果不佳,五年生存率不足10%。

預防膽囊炎、膽結石為預防癌變之根本

膽囊、膽管癌難於早期診斷、難於根除,預防應為努力之方向。當然癌症之病因尚未最終明確,預防亦未能盡善盡美。但膽囊、膽管癌卻常發生於膽囊炎、膽結石基礎之上,從癌症發生的一般規律而言,膽囊、膽管癌之發生應與慢性膽囊炎、膽結石的物理的、化學的刺激因素有關。因此,預防膽囊炎、膽結石應為預防膽囊、膽管癌之根本。

大量的膽囊癌病例,約90%,都合並著膽結石,膽結石病人較無膽結石者發生膽囊癌的機率高出13.7倍,而且結石越大發生膽囊癌的風險也越大,單個結石直徑大於3厘米者較小於1厘米者膽囊癌風險高10倍﹔膽管癌的病例中,合並著膽結石的10倍於沒有膽結石的患者。都提示了膽結石對膽囊、膽管粘膜的慢性刺激及繼而發生的炎症與膽囊膽管的癌症發生有關。當然,這並不是說膽結石一定會引起癌症,有統計在膽囊結石的患者中最終發生癌變的為3%~5%,並多見於多發性結石、較大的結石及合並有膽囊壁明顯增厚或膽囊息肉者。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上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多數為膽固醇性息肉,是因脂代謝異常,血中膽固醇析出而形成,常較小,一般並不會癌變。但另一種因慢性炎症或濃縮的膽汁刺激而引起的、約佔膽囊息肉30%~40%的腺瘤型息肉,則有較高的、有報告為24.1~36.4的癌變率。

因此,為預防膽囊,膽管癌,應從預防膽囊炎、膽結石入手。首先,在飲食上應避免高脂肪飲食,我國民眾所患之膽結石多為膽固醇性結石,故應避免攝入過多的膽固醇類物質,以減少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其次,飲食的規律性十分重要,三餐按時進食,可使膽囊有規律地排空,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膽汁時更新,既可預防炎症又可避免膽汁濃縮形成結石。由於夜間不進食,三餐之中的早餐就更顯得重要了,長期不吃早餐者無疑給膽囊炎膽結石的發生有了可乘之機。此外,提高免疫力,減少膽道感染的機會﹔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魚,避免華支睪吸虫等膽道寄生虫感染﹔適當運動、避免久坐以免肥胖等皆有助於膽囊炎膽結石的預防。

為防癌計,膽囊炎、膽結石之宜作手術者應積極考慮

膽囊、膽管癌既與膽囊炎、膽結石有關,為了防癌自應治愈膽囊炎、膽結石。這話不錯,膽囊有炎症自應治療,膽囊炎發作時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其反復發作、尤其是伴有膽結石或膽囊息肉者可考慮手術切除。膽結石根除之法是作手術治療,雖有“保膽取石”之法,但為防癌計,則多主張切除膽囊。當然,若僅是少數較小的結石亦無症狀者並無需手術,但若為多數並有較大之結石者,尤其是伴膽囊壁明顯增厚、或已經萎縮、甚至“瓷化”(即膽囊壁鈣化,多數是曾經反復炎症的結果),或是合並膽囊息肉者應考慮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多為良性病變,但其中的腺瘤型息肉有一定的癌變率,必須加以重視。發現之息肉直徑小於1厘米者,可以密切觀察,定期(如每半年一次)作超聲波檢查,若增大至1厘米以上者,尤其合並膽囊炎、膽結石者即宜手術切除以杜后患。

膽囊、膽管癌好發於年長者、女性、肥胖者、合並有糖尿病者及有膽囊、膽管癌家族史者。故對於具有此類特征之膽囊炎、膽結石之患者實應對此病提高警惕。注意改善生活行為,定期檢查,對宜作手術者,應予積極的考慮,未雨綢繆,以策安全。

本文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醫師楊秉輝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李慧博、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