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科普中國>>樂享健康

成長期正常發育軌跡是什麼?關於孩子成長這些知識要了解

2021年10月09日13:52 |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小字號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處在成長期的兒童尤其需要精心呵護,因此,作為家長應充分了解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正常發育軌跡,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發育。

學習和游戲方面,這個年齡的兒童開始玩復雜的游戲。孩子們經常把他們在學校或媒體上接觸到的想法表現到游戲裡。例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正在為一名戴水肺的潛水員、一位搖滾明星甚至是可能是一位首相提供晚餐!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比小時候更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所以能更好地處理設計游戲規則,對待贏、輸以及進行公平的游戲。

孩子也喜歡交朋友,友誼給孩子們一種歸屬感,幫助他們學習和練習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分享和協商。不過交朋友過程中有時也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朋友有時會專橫或有點古怪的脾氣,有時朋友甚至會把你的孩子排除在外。孩子也可能開始更多地與同性孩子玩耍。總之,孩子的人際關系大部分都是積極的,但要留意是否有霸凌的跡象。

情感方面,孩子們會想要取悅生活中重要的成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師。所以現在開始要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對你的孩子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有時你的孩子可能顯得過於自信。

孩子比較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容易敏感和感覺尷尬。事實上,當家人和朋友煩惱憂慮時,你的孩子有很多同理心。但有時孩子可能會過於自責和自我批評,這種時候需要家長的幫助來讓他們專注於自己做得好的事情。

您也可能會發現,您的孩子更容易關注關於災難的新聞和令人傷心難過的新聞故事。這種意識的增強會引起一些焦慮和恐懼,所以和孩子談論這些棘手的話題有助於他們理解這些事情。

思維方面,孩子們對因果關系有了更好的理解。盡管有時他們似乎仍然以自我為中心,但他們開始看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他人的。孩子的記憶力也在提高,他們會根據大小、形狀和顏色對物體進行分組。同時,對數字的理解也在提高,能做諸如加法和減法等簡單的數學題。

當你的孩子不斷探索世界時,我們要為迎接許多問題做好准備。他們充滿了好奇,可能會自己做一些小“實驗”——例如,先用肥皂填滿馬桶,然后沖馬桶,想看看會發生什麼。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會有很多事情在忙,所以他們很容易分心,忘記了你的小要求和指示。

語言和交流方面,孩子們會遵循更復雜的指令,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八歲左右的孩子每天可以學習大約20個新單詞,其中大部分是通過自己閱讀或者別人念給他們聽。您的孩子現在會和你有更長更復雜的對話,而且可以完全讓人理解。

到了八歲,你的孩子正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講故事時充滿了活力和情感。你的孩子可以看懂簡單的食譜,根據日常生活寫故事,寫電子郵件或發短信息,晚上在床上可以自己獨立閱讀。

運動方面,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們喜歡探索自己的身體機能極限,發展更多的運動技能,比如“之字形”跑步游戲、跳下台階、做側手翻和接住小球等。孩子同時運用數項粗大運動技能的表現越來越好,比如邊跑步邊踢球或跳繩。這些運動技能的獲得取決於孩子練習的頻率。舞蹈課、網球和足球等結構化運動對孩子的體育技能都有幫助,同時跑步、踢腿、投擲、側手翻等鍛煉的機會也同樣重要。

精細運動技能在這個階段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孩子現在可以在沒有大人的幫助下自己刷牙和做其他日常衛生工作。你的孩子可以剪出不規則的形狀,在學校課本的橫線上寫較小的字母。

日常生活和行為方面,這個年齡,孩子生活的全部就是家庭、學校、朋友和課外活動。他們可能會喜歡收集像足球卡片、貝殼或小玩偶之類的東西。

目前孩子正處於形成道德與價值觀的時期,他們可能會對事情是對還是錯有強烈的看法。孩子們也會更清楚別人正在做什麼,這可能會導致類似孩子有“他們比我更擅長繪畫”的比較,或者抱怨兄弟姐妹得到的東西更多。

孩子們的獨立性更強了, 他們會希望在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上有更多的發言權。作為這種獨立性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喜歡在家裡做點家務——至少有時是這樣!但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仍然是父母可以多花點時間和他們在一起。

在六到八歲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可能還會:

(1)喜歡講笑話,談論他們有的技能或行為——例如,“我一次能吃10個漢堡包”。

(2)數字和單詞會寫得更准確,但仍可能混淆某些字母,例如b/d和p/g。

(3)閱讀能力強於拼寫能力。

(4)開始理解金錢的價值,會喜歡數錢和存錢。

(5)開始對他們的外表、衣著或發型流行趨勢感興趣。

(6)更好地分辨幻想和現實之間的區別。

(7)對使用電子產品感興趣。

(8)明白大眾期望女孩和男孩因其性別不同所表現出特定不同的行為方式。

六到八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此時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變化,家長應關注孩子的變化,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促進孩子的發育成長。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梅藝璇、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