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帶來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應如何預防?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正處於逐年上升趨勢,每年約有4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了解這類疾病的先兆表現,對於我們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都十分重要。
心腦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狀有什麼?
心腦血管疾病除了常見的胸痛、胸悶氣短外,還常伴隨惡心嘔吐、心悸、四肢疼痛、頭痛頭暈、一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等症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如果這些高危人群出現上述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先兆。
“秋老虎”期間,心臟病患者出現胸痛、胸悶持續時間延長、發作頻率增加、緩解方式變化等情況,可能意味著病情加重,更要多加注意。
心腦血管疾病還有哪些誘發因素?
秋冬季節氣溫低、溫差較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會導致血壓升高、血管痙攣或收縮、血液粘稠度變化等,容易引起病人本身不穩定病情的加劇。
一般來說,年齡越大患病幾率越高。但是,心腦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它也悄悄盯上了青壯年,成為中青年的高發疾病。從性別上來看,男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比女性高。
另外,還有一些可控的危險因素。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三高”,以及吸煙、久坐、熬夜、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都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規律的控制,來改善和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如何科學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早診早治,醫生給出以下建議:
首先,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平時的先兆症狀和不典型症狀。建議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搭配合理膳食,並保証每天進行適度的運動,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其次,監測身體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很重要。可以定期體檢或者去專科醫院接受專項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心腦血管疾病一定要早診早治,通過藥物加之可控因素的改變,可以使身體指標達到理想水平,能夠有效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秋冬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我們要重視心腦血管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或減輕危害。
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郭彩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