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犹豫是否接种疫苗?医生解答不良反应那些事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一年多,疫苗千呼万唤终于盼来了,国内也开始了全民接种。然而一些人看到互联网上关于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报道,以及一些道听途说,对是否接种犹豫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先介绍一下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的概念,因为万一出现接种后异常反应,需要给接种者补偿时,两类疫苗补偿方不同。第一类疫苗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偿,第二类疫苗补偿费用由疫苗生产企业承担。第一类疫苗指政府免费提供,公民应该依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例如新生儿出生后规定要接种的11种疫苗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指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从这个定义看,目前的新冠疫苗属于第一类疫苗,按照规定大家必须接种的,而不是自愿接种的。试想一下,如果儿童拒绝接种第一类疫苗会发生什么,那么幼儿园或者小学入学都会有问题了。
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疾病、事故、心因性反应以及原因不明反应几种。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的局部红、肿、热、痛等反应就属于一般反应,无需处理,往往2~3天就会自行消失。由于部分反应与免疫应答有关,不能完全避免,但也不是说反应愈大产生的免疫效果越好。随着疫苗质量的改进,这类反应也越来越少。
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血肿等较严重病变,大家比较担心的主要是这一类不良反应。90%以上的异常反应都是过敏反应,它是指机体之前接触过某些物质产生了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这些物质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其特点是来得快,反应强烈,但去得也快,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如处理不及时,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易于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往往具有过敏体质,有先天性免疫功能异常,这往往由遗传而来。
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次接触致敏原时,并不会产生过敏的症状,但是体内的B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再次接触到这种抗原时,特异性抗体便会与其结合,并导致机体释放一系列可以导致过敏症状的物质,如白三烯、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等。有文献记载的过敏原有近2万种,接种疫苗导致的过敏反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疫苗生产过程中含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物质,如小牛血清、传代细胞、疫苗稳定剂等,在制造后期如果不能去除干净,就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二是患者往往有过敏体质,或者患有某些禁忌症,如自体免疫性疾病、癫痫、血小板减少症等。这些患者在接种疫苗后,容易发生异常反应。
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过敏反应,多在接种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患者出现广泛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患者往往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广泛红疹,随即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血压下降、昏迷等严重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致命。发现此类患者有条件者就地抢救,或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此病发生率虽然很低,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目前新冠疫苗接种时,接种点皆配有专业医生携带特效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械,随时准备对发生异常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医疗处置。
预防接种的偶合疾病则是指接种时患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发病,其与疫苗接种没有因果关系,只是巧合而已。由于目前新冠疫苗接种人数越来越多,接种后发生偶合疾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一些人在疫苗接种后发生了其它疾病,都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还有个别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因精神紧张呼吸急促导致过度换气,二氧化碳排出过多,造成呼吸性碱中毒,称为换气过度综合征。患者可出现眩晕,胸闷等症状,但发作持续半小时左右往往自行缓解。这是一种接种后心因性反应。
最近英国制造的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在欧洲接种时,发生了非常罕见的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异常血栓症状。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为传统的病毒灭活疫苗,生产技术成熟,安全性好。虽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但是作为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唯一手段,积极进行主动群体免疫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健康人群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接种疫苗,为那些体弱多病,不宜接种的患者建立起坚实的免疫屏障。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医师王学敏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