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暴力家長反應很重要,盡量做好3件事
王欣欣是大一的新生,她來咨詢的原因是因為人際關系困擾。心理咨詢師了解到,原來王欣欣所謂的人際關系不好,是她和她寢室的室友發生了沖突。這種沖突從開始的雙方的爭論發展為王欣欣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對方依舊不依不饒甚至扇耳光,還說這個事情只是開始,讓她小心。這個案例不禁讓我想起了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如《少年的你》、《讓悲傷逆流成河》等。
近些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的被曝光,不禁讓我們震驚,小小年紀的他們為什麼會如此殘暴?眾所周知,校園暴力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學者們又是如何定義校園暴力的?哪些因素導致校園暴力的發生?
校園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校園為背景實施的暴力攻擊行為。其包括行為人針對在校師生實施的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為﹔對學校財物或師生財物實施的暴力行為﹔以及師生對社會人士實施的暴力行為。
我們知道在校園暴力中,無論是施暴者、被欺凌者,旁觀者都會受到極大的身心危害。校園暴力的成因有哪些呢?
生物學因素
研究表明,有暴力傾向、攻擊行為、反社會的個體其額葉及顳葉區域存在功能缺陷。5-羥色胺具有抑制沖動功能,對攻擊行為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荷爾蒙水平和攻擊行為是相互影響的。
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
研究表明,擁有不良家庭結構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施暴人。單親家庭要克服經濟、社會、情感問題,這些家庭容易遇到經濟不穩定、家庭角色、責任改變、情感緊張等問題,家庭成員承擔更多的社會壓力,分配給孩子教育上的時間更少,也容易忽視孩子的情緒變化,這些孩子容易成為校園的施暴者或者被欺凌者。
2.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養育及管理子女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方法,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況。當孩子犯了錯誤,以打罵和懲罰等方式會使孩子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引發暴力行為。家庭中缺乏積極的情感,當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父母教養方式以粗暴刑罰的方式,會使孩子成為校園的施暴者或者是被欺凌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因素與校園暴力的發生有關系,如校園的氛圍、社會媒體的宣傳等都與校園暴力的發生有關系。
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1.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
作為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家庭氛圍,採用民主的教育方式,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夫妻之間發生沖突,不要以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情緒管理方面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教會孩子用建設性的方式釋放壓力。
2.積極引導有暴力傾向的學生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發現有暴力傾向的學生,需要積極態度引導學生,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幫助學生減少暴力行為。可以建議學生尋求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幫助,並且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
3.客觀的輿論導向
在媒體層面,對於校園暴力的報道要注意內容的適當性,引導青少年認識到校園暴力是不被允許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對一些偏見保持客觀的態度,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受欺凌的人肯定有不對的地方等等。這些偏見勢必會增加校園暴力的風險,使弱者不敢為自己發聲,施暴者的行為更為惡劣。
校園暴力的發生與我們每一個都密切相關,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本文由長春市第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桑紅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